2007年,基金行业迎来了发展期中最辉煌的时刻。而在此之前,公募基金作为初生的行业也一直都是金融市场中成长速度最快的。2007年年中,基金行业的规模实现了翻番,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基金总规模就已由2006年年底的8565亿元上升至1.8万亿元。2007年,基金行业的资产规模一度膨胀至3.28万亿元。如此这般的爆发式增长也使得基金一时间成为A股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数据显示,2007年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到流通市值的19%,其在金融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场金融危机令迅猛发展的基金行业惜别了过往的辉煌。然而凭借着前几年的“底子”,行业在2008年依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不过,时至今日,2.35万亿元的行业总资产规模已上下徘徊了近三年时间,止步不前的规模让发展中的基金行业陷入了困境。 来自华泰联合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基金规模疯狂膨胀后,截止到2010年末整个基金行业的净利润就维持在100亿元附近,最赚钱的前十大基金公司依次为华夏(2010年利润11个亿)、易方达(7.9亿)、广发(6.6亿)、嘉实(6.4亿)、博时(6.3亿)、南方(5.4亿)、大成(5.1亿)、诺安(3.6亿)、交银施罗德(3.6亿)和银华(3.4亿)。“这种按规模来提取管理费的方式本身就在有意无意地驱使基金关注规模甚于关心业绩。旱涝保收,有啥动力去革新?”一位基金研究员感叹。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曾指出,为了追求规模,不少基金向代销的券商许诺放大交易量,数量甚至可以达到基金销量的上百倍。而为了完成这样的成交量,基金的操作自然是短线化,热衷于做小差价,从而有意无意地放弃了价值投资的理念,此类行为,客观上也成了基金业绩下降的一个因素。基金行业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为了拼规模而不断发行新产品,为了让新产品顺利发行就须多做成交量来作为代销券商的对价,而多做成交量又难以避免对持有人利益的损害,出现亏损以后持有人便赎回基金,使得基金又不得不再去发行新产品……在这个循环中,唯一利益被漠视,并且成为交换中吃亏一方的,就是基金持有人。 持有人利益至上还是股东利益为大?短期超额回报还是长期稳定收益?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还是投资者的理财工具?为什么“老鼠仓”、内幕交易等案件频频爆发?虽然,国内基金公司数量已经由“老十家”增至67家,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最高时超过3万亿。但是,基金公司的治理缺失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块心病。 “在目前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基金业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改革,基金业代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应依附于资本市场的卖方,他是独立的买方力量。应该行使自己手中的定价权、投票权,促使上市公司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才是整个行业的使命,也是行业存在的理由”。在一次研讨会的发言中,作为监管者的洪磊态度依旧明确。 建信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江先周认为,在公募基金行业当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公司的股东结构。股东在基金公司的发展当中作用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股东,可能会对公司有不同的期望。基金公司的股东应该是对公司发展有长远战略的期望和要求,特别是股东能够更多尊重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最高追求。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表示,为使基金业与股市形成良好互动,应倡议优质投资文化。他认为,严格监管,从长期来看,能够保证投资者的基本利益,控制基金业整体风险,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随着基金所承担的责任增大,监管应更加严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