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宏观调控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肉蛋等食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看来仅靠传统的宏观调控思路,特别是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这个目标,要有点儿新思路。
今年以来,货币管理当局为控制通胀,通过收紧流动性抑制需求的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按传统的宏观调控思路,这是确实反通胀的不二法门。在西方,紧缩货币将压抑消费信贷,直接降低社会的消费需求;紧缩货币还可以压抑投资从而影响就业和工资的增长,间接降低社会的消费需求,从而产生抑制通胀之效。
但以中国的现实情况看,情况未必如此。食品价格在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中占据很大权重,目前的通胀主要是菜、果、肉、蛋等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上涨的背后是粮食价格。粮价上涨主要不是由于什么货币政策刺激了人们饭量增长过快而形成。同样,收紧银根,也不能收紧人们的腰带,减少对粮食的需求。
有媒体日前发表文章认为,粮价上涨原因除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带动需求增加外,还因农民工工资上涨带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农资价格较快上涨。笔者认为这个分析很到位。可以说,食品价格上涨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期间的必然现象。本国农业资源有限,靠发展制造业实现经济高度增长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工业制成品价格低廉,而食品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如果为压抑食品价格而采取过度的人为干预措施,可能拖慢农民增收的进程,拖慢工人增加工资的速度,从而对转变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转变造成负面影响,得不偿失。但是,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确实严重影响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
日前,有报道说,某市利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向居民出售廉价猪肉,但要凭身份证,并限量购买。虽然有媒体对这种做法有非议,但笔者认为,这种思路是正确的。这可以在不损害生产者利益,有利于稳定需求,促进供给的情况下,保障城市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但具体做法还有待改进。如果采取向低收入者发放只可领取粮菜肉蛋等基本食品的食品券方式,可能更公平,更有效率。在美国,向需要帮助的人士发放食品券的做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据说目前有4000多万美国人领取政府发放的食品券。在中外媒体上,似乎鲜有对这种方式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