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权力大到越位  
○开发商排队送礼 地方国土官员频频落马
  吉林省松原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陈建设有个业内人皆知的办事原则:“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多少地。”“对不符合原则的事,我们坚决不予办理。”这是陈建设在任职期间常说的一句话。而这个“原则”实际上就看是否有礼送上。[详细]
○形同虚设的招标
  “很多招投标通过程序的完整实现了表现的公平,但实际上操作空间很大,掩盖了它腐败的本质。”一些业内人士和办案人员均表示,围标串标等问题已成为招投标领域公开的秘密和最大的潜规则。[详细]
○迟迟不公开的三公经费
  在90多家中央部门以及北京、上海、陕西等极少数省级政府公布了“三公”经费数据后,地方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却没有跟上步伐。地方 政府如何做好“三公”接力、百姓如何行使监督权力、后续工作如何开展等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详细]
 
  漏洞何在?
○各种权力交织土地资源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成为腐败高发领域,在凸显土地和矿产稀缺资源背后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的同时,集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于一身的国土管理部门存在的监督盲点和管理漏洞也暴露无遗。[详细]
○“无标不串”背后的漏洞
  权力制衡机制缺失、监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严厉,都是招投标领域腐败案件频发的原因。[详细]
○各方议论“三公”公开
  在北京市一家外企工作的黄女士说,"三公"经费公开也是打造"透明政府"、"阳光政府"的必要条件。"下一步,我们希望地方政府接过公开的接力棒,把公开做实、做好。"
[详细]
 
  亟待标本兼治
○完善机制杜绝国土系统“前腐后继”
  国土管理部门手握大权,且对其制约乏力。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腐败案件警示,在部分土地官员权力失控之下,亟待通过制度创新突破,拉紧权力制约的“缰绳”。[详细]
○招投标领域源头防腐
  当前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案件的查处,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即使短期内起到“震慑”作用,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减。[详细]
○地方政府“三公”公开仍需改进
  北京44个市级机关8月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公开了2010年部门财政决算的“三公”经费。虽然该举立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也有评论指出,虽然北京市级机关公布的数据和相关说明要比以往各级政府部门详细,但还是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详细]
 
  网友评论
·网友军营锤炼三十年:
   反腐倡廉工作形势非常严峻,社会矛盾凸显,腐败现象呈加剧的趋势。因此,要最大限度消除引发权力滥用、权力“寻租”的空间,最大限度减少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网友天牙撬路人:
   很多官员就是报着“查出来了,大不了坐几年牢,出来就可以过舒舒服服的日子,万一出不来,也可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侥幸心理,而挺而走险。
·网友国土局长:
   农民的土地一般由县国土局长说了算,县国土局长掌握着农民土地的生杀大权,人家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能咋样!县级国土局长是国土资源系统最大的一个腐败群体,也是最让人痛恨的腐败的人!是一群“土耗子”,国家要大力整治整治!!
·网友风筝飘3:
   地方政府不是强权.是制度设计上的执行权和信息收集权的双权合一会让决策层收到扭曲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而出台一些错位的政策而引起社会负面效应.这也是地方政府总是“把决策层的精神坚决落实到文件上.”而不是实际工作中的事情普遍发生。没有什么精神不是“高度重视”。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基本完成”。没有什么会议不是“圆满成功”。没有总结不是“上级领导高瞻远瞩”。没有群体事件不是“一群不明真象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