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人贷”平台,投资者很容易将闲置资金借出去。问题是,借出去容易,收回来容易吗?说不定有些人就是来骗钱的?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人贷”公司如何防范风险。据几家有代表性的“人人贷”公司宣传资料,“人人贷”公司防范风险的手段主要有:与公安部系统联网的身份认证,跟教育部系统联网的学历认证,还有与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合作的用户认证;限制最高借款额,如宜信公司为30万;建议投资者分散投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提供本金保障,在借款出现严重逾期时(如超过30天),“人人贷”公司向投资者垫付本金。
是不是这样就高枕无忧了呢?分析认为,投资者依然要面对较大风险:
第一,通过“人人贷”借出去的钱存在坏账的风险。
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表示,“这种一对一的借贷,一旦一方因为某种原因无法还款,那么对于整个借贷的群体可能是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但是对于个人来讲,这种风险就是百分之百。”
如果“人人贷”公司没提供本息赔付,一旦发生坏账,借款者必须自己承担追索责任。一家家具专卖店的老板称,通过“人人贷”他把1万元借给了一个北京的老师,只收回了2000元。“太远了,没法追讨,只能坏账了。”
坏账率到底有大?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资料,某“人人贷”公司在宣传时声称,该公司“人人贷”借款逾期率一直保持在0.9%以内。据媒体报道,2010年拍拍贷网站被曝光的“拍友”达36位,其中一分钱都未归还的有13位,最高未还款金额达22771元。
第二,本息赔付模式蕴藏系统性的风险。
目前各“人人贷”公司模式不尽相同,部分网站为招揽客户提供的本息赔付,使P2P贷款平台兼具担保公司的意味。
分析指出,本息赔付的模式蕴藏着系统性的风险,如果发生较大规模坏账,网站赔不起就倒闭了。网站倒闭,投资者去哪索要债权?做P2P网络贷款有点像击鼓传花,如果借出人一直存在,那么平台就可以一直运营下去。
今年7月21日,积累了10万注册用户的哈哈贷就发布了关闭通告。此时距离其正式运行仅仅过去一年半的时间。据媒体报道,哈哈贷关闭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
第三,国内目前相关立法尚不完备,“人人贷”的性质也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他的朋友在一网络借贷平台投入1万元的本金,一年以来利息收入已达4万元,年利率高达400%。
而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第四,行业门槛低、且无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人人贷”中介机构有可能突破资金不进账户的底线,演变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甚至变成非法集资。
业内人士介绍,这类P2P公司不需要特许牌照,只需向工商部门注册即可开张,蕴含金融风险的P2P平台处于银监、央行、工商的三不管地带之中。据了解,做个“人人贷”网站平台,只需1万元左右的成本。这就难免存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虽然也有固守原有模式外、以收取贷款中介费用为主要收入的“人人贷”公司,但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业务由单纯配对拓展为变相放贷。
据媒体消息,宜信公司的P2P商业模式是,吸收资金供给方的资金,并将其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与所谓“自行配对”不同,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供需双方的配对由宜信进行,客户并不能选择贷款的投向。
某国有大行人士就对媒体表示,宜信公司的这种资金中介行为应属违规。
另外,部分公司将“线上”模式转向“线下”模式。“网下”模式是指“人人贷”公司建立自己的营销理财队伍,由销售人员向借出者提供理财服务、信贷员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审核借入者的贷款项目,再对双方搭桥实现借贷。
业内人士称,由于目前监管的空白,这些公司“稍不留神”就越过中介的边缘,成为变相的银行和信托。其实他们注册性质也可看出一些端倪,“网上”模式的多为网络技术类的电子商务公司,而“网下”模式的多为投资咨询公司。
第五,人人贷公司开展房地产二次抵押业务存在风险隐患。
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一直呈上涨态势,从而出现房地产价格高于抵押贷款价值的现象,一旦形势逆转,可能对贷方利益造成影响。
同时,人人贷中介公司为促进交易、获得中介费用,可能有意高估房地产价格,严重影响抵押权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