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视角]政府干预与市场报复
2011-09-06   作者: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历史不能假设。但假如确实存在时光隧道,或许世界经济就不会那么糟糕。对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日前撰文反思说,美国政府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而错误不在于没有出手救助雷曼兄弟,而在于贸然救助了贝尔斯登。
  在雷曼倒闭前的2008年春,作为华尔街第五大投行的贝尔斯登首先面临生存危机。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后因价格太低改为每股10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美联储则为这起“枪口下的婚姻”,提供了约300亿美元的担保。
  但在格林斯潘看来,如果美国政府当时能采取断然措施,遵循市场规律拒绝对贝尔斯登救助,那雷曼一定会放弃对政府不切实际的期望,筹措足以渡过危机的资金。那就不会有2008年秋天政府拒绝救助后,雷曼破产而引发的金融海啸了。
  这里面隐含的意思就是,政府出手救助,往往带来“道德风险”,而“道德风险”之后,必然是市场的报复。
  “道德风险”和市场报复,最明显的例子,就表现在美国人深恶痛绝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上。这个金融危机中的头号热词,指的是AIG之类的华尔街巨擘,体宽量大且对市场绝顶重要,即使面临危机,政府最后也总能出手相救。但没有了血的教训,必然使得这些企业对政府产生幻想,危机过后重新开始新冒险活动。
  对这一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也深表认同。在他看来,2008年秋政府批准高盛等大型投行转身为“商业银行”,“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它们看到政府给出的礼物,并且显然认为自己的冒险行为不会受到太多限制……他们可以继续像以前一样从事高风险活动”。
  除了助长个体企业的冒险行为外,政府的太多干预,往往打破整个市场的平衡,加剧投机和风险。
  格林斯潘就坦陈,在他担任美联储主席的近20年中,“我所参与的几乎所有行动都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后果”。比如,为应对上世纪90年代的债权危机,美联储曾大幅减息,但此举随后催生了股市的泡沫;为应对本世纪初的经济衰退,美联储曾长期维持超低利率,该政策更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元凶。再比如,对于拟议中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不管是购入债权、注入资金抑或其它金融创新,都可能加剧市场动荡,促使部分保守投资者离开市场,增加经济复苏的难度。
  此外,我们也看到,欧美目前的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期间大幅度地刺激经济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为刺激经济,不少政府大举借债,增加开支,但仓促间的许多政府主导项目,有时并不能形成生产力,从而成为吞噬金钱的无底洞,来自市场的反作用力,则是债务危机的迅速来临。
  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尖锐矛盾,如果运用得当,确实有助于“纠偏”,促使经济以较小的代价平稳发展。在金融危机期间,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往往格外受到追捧,但许多人忽视了大刀阔斧干预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从而在看似解决一个危机的同时,又引发了更大的危机。
  打个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市场经济,其实就类同于我们所处的大自然。过去几千年的历史表明,人类确实可以改造自然,但不遵循自然规律也会带来巨大的代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将其中的“自然”改成“市场经济”,立论可能同样成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刘洪视角 2011-09-06
· [刘洪视角]标普叫板美国背后的权力制衡 2011-08-17
· [刘洪视角]现实很残酷 债主很凶险 2011-08-11
· [刘洪视角]欧债危机中的道德博弈 2011-08-03
· [刘洪视角]奥巴马为何中意骆家辉? 2011-07-2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