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银行股,这里主要指的是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超大盘银行股,在A股市场里可谓是弱者恒弱的典型代表,一年中难得见到一回涨停板,股价跌多涨少,近期股价更是沦落到“白菜价”,曾经7~8倍的市盈率被认为是“估值底”,而现在6倍以下的市盈率却仍然鲜有资金光顾,引来一些鸣冤叫屈声。 市场本身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如果超级银行股真的价廉物美,为什么市场资金仍然不愿问津呢?显然大家并不认为超级银行股便宜。超级银行股的估值体系与中小盘股是完全不同的,没有概念,没有题材,没有高送股能力,投资回报也乏善可陈,盘子大到谁也不能撼动,相反圈钱胃口越来越大,把二级市场当成了解决资本充足率的提款机,这样的银行股,即使卖“白菜价”也是贵的。
超级银行股卖出“白菜价”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市早的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曾经赶上过“以大为美”的扭曲年代,在2007年的牛市中也被狂热炒作过。当时的舆论曾经为此叫好,认为有投资价值的就是这些体现国民经济命脉的支柱企业。但就在当年的狂热中,来自美国的投资大亨吉姆·罗杰斯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工商银行已经太贵了。他还现身说法,在工商银行开了户,但要异地打印资金明细却行不通,以此说明工商银行的服务还不能让客户满意。当时市场对超级银行股的热炒似乎在否定吉姆·罗杰斯的判断,但如今的事实证明超级银行股确实太贵了,那些在8元、9元买进的投资者恐怕已成世纪之套。 过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上市时,大家没有切肤之痛,相反不少人还期盼它们上市,说是要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那些基金也成天嚷嚷没有好股票可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后,众多基金纷纷配置了这些超级银行股。在尝到盲目所带来的的短暂甜头后,众多基金突然发现自己配置的其实都是一些鸡肋,白白占用了宝贵的资金,只能作为股票仓位的压底货。更让投资者郁闷的是,这些业绩良好的超级银行股,分红回报却平平,如果要靠分红获取投资回报,还不如干脆直接存银行吃利息。 超级银行股登陆A股市场不仅没有给投资者带来想象中的好处,却给二级市场带来深深的伤害和冲击。本来这些银行没有上市时,有什么问题都依赖国家大包大揽,比如不良资产太多了,影响到银行本身的安全了,那就剥离给国家;资本充足率不足了,财政部出面注资。现在登陆了资本市场,却赖上股市了,几乎每年都不放过增发、配股、发债的机会,把股市当成了提款机。本来不管银行有什么事,也没咱们什么关系,现在全成了咱们中小投资者的事,这叫什么事啊? 现在超级银行股圈钱是常态,没有再融资计划的就可以当成利好消息来宣布,是对投资者的开恩。近日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说,未来银行资本缺口4000亿元。这4000亿元国家财政给不了,惟一办法就是到股市再融资来筹集。其实上市银行缺的钱何止是4000亿元,有报道说,13家上市银行未来6年资本缺口1.4万亿元。银行股上市就是来要钱的,它们对股市有什么贡献吗?天知道!
表面上看,超级银行股经营稳定,业绩良好,投资超级银行股的回报应该是丰厚的,但实际上即使按分红的标准也比不过中小盘股。这不是因为超级银行股吝啬,不想回报投资者,而是因为这些上市银行始终面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困扰。现金分红过多,补充资本金就得通过股市再融资来解决。但是目前上市银行的融资额已经占到了整个A股市场融资额的10%,圈的钱已经够多了,并且已经引起了很多中小投资者的不满,这也给了上市银行很大的压力。如果要减少在二级市场再融资,就需要将利润用于再投资,这些超级银行股就只能尽量少分红。 目前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存贷款息差收入,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依靠盲目扩张贷款之路越走越窄,依靠中间业务收入的路子也并不宽敞。上市并没有给超级银行股带来现代企业制度上的真正改革,还是依靠垄断地位赚钱,上市前存在的问题上市后依然存在,只是过去赖上国家而现在赖上了股市。比起超级银行股上市以来从股市圈走的巨额资金,它们给投资者的回报却微不足道。超级银行股显然已经成了A股市场不堪重负的累赘,即使卖“白菜价”投资者也负担不起。 当然,超级银行股的到来也是不以投资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包袱总是要让股市来背的,投资者所能做的只有以脚投票,让超级银行股卖出“白菜价”就是市场的选择。因此,一些人不必再为超级银行股鸣冤叫屈,超级银行股就值这个价,如果大盘继续跌下去,那么很可能还不值这个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总是对的,过去很多人不明白,现在超级银行股乏人问津,说明很多投资者已经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