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投入使用的办公大楼,已收到租金的办公大楼,却一分钱折旧都不提,这样一件闻所未闻的事,就发生在国内顶级券商——中信证券身上。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成员,券商因辅导企业上市、并为企业提供资本运作的咨询服务,理所当然是财务专家。中信证券作为行业翘楚,更应该是专家中的专家。
不过,中信证券上周五(8月19日)晚间发布的2011年半年报,却出现低级会计差错。有专业财务人士指出,中信证券北京与深圳的新办公大楼早已入住,但已投入使用的新大楼竟然离奇地属于
“在建工程”,导致中信证券每个月少计提折旧573万元。
新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
2009年7月,中信证券决定分期付款购买北京瑞城中心写字楼项目,作为北京地区办公地,预算不超过14亿元。1个月后,中信证券再次公告,由于将注册地迁回深圳,因此决定花费不超过10.4亿元,分期购买深圳卓越时代广场二期写字楼。
这两项购楼计划在当时引起了媒体和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北京瑞城中心,曾是北京地区著名烂尾楼,中信证券入驻可以说是盘活了这一项目。经过两年等待,中信证券终于搬入新办公大楼。
今年4月和5月,中信证券先后公告深圳总部和北京办公地址更改;并且瑞城中心与卓越时代二期都因中信证券的入驻,更名为“中信证券大厦”。
但蹊跷的是,在半年报中,两个地方的新大楼仍然被中信证券列入“在建工程”核算:截至6月30日,瑞城中心办公楼,即北京的新办公大楼账面价值14.93亿元;卓越时代广场二期——深圳的新办公大楼账面价值为5.65亿元。
公司:没转是因有事没做完
值得一提的是,两处新办公大楼不只是中信证券一家入住。从去年11月20日起,中信证券已经将卓越时代广场的5~10层租给中信银行深圳分行。瑞城中心1层大堂和结构15层房屋则租给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起租日从今年5月1日开始。今年上半年,光是这两处房产,中信证券就获得了1325万元租金收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8月23日)以投资者身份先后致电中信证券北京和深圳的董事会办公室。两地工作人员都证实,中信证券在北京和深圳现在名为
“中信证券大厦”的新办公大楼,就是半年报中的瑞城中心和卓越时代广场二期。
至于为何已经入住了还算是“在建”,北京工作人员的回答颇为有趣:“我们搬进来后明显感觉到,新房子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到相关事项完善后我们就会转入固定资产。”而深圳办公室则表示:“我们现在这两栋楼还有些事没做完,等做完了就会列入固定资产核算。请多关注我们的公告。”
但是一位资深上市公司财务经理指出,按照会计准则,对于写字楼,只要是装修完毕,可以入住,那么无论是否住进去,都应该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并计提折旧。如果是将自有房产出租,则应该将出租部分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从披露的信息来看,卓越时代广场5~10层去年11月就已经出租,那么早在去年11月,至少出租这部分就可以认定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以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否则有租金收入却没相应支出,是不匹配的。而其他大部分则最迟在搬进新办公大楼后,就应该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不管这房子是否有问题,也不管是否付完款、办了过户手续。”
随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中信证券披露的年报和中报发现,其在阐述主要会计政策时均表示,“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转入固定资产”。可见,中信证券的会计处理不仅违背了会计准则,同时还违背了自己选择的会计政策,是非常明显的会计差错。
每月少提折旧逾500万元
由于瑞城中心项目最初预算为14亿元,而从半年报来看已经超支,因此假定中信证券在5月搬进去以后将其转入固定资产核算,并且最终转固金额就是6月30日在建工程余额14.92亿元;那么按照中信证券的会计政策,房屋建筑物的月折旧率为2.262‰,今年中期瑞城中心少提1个月的折旧338万元。卓越时代二期也是在4月搬进去以后转固,金额按预算数10.4亿元估算,那么卓越时代二期少提2个月的折旧471万元。两处房产合计少提折旧809万元。由此,两座大楼每个月少提折旧费为573万元。
一位券商行业分析师指出,对中信证券这样一家大公司来说,每月少提573万元折旧并不会对它的业绩有太大影响。但是考虑到中信证券是一家在投行界鼎鼎有名的大券商,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就有些不可思议了。“自己的报表都没有做到万无一失,那么凭什么让投资者相信,中信证券在当保荐人时,能够做到为那些拟上市公司提供完全专业的服务呢?而它保荐的公司,会不会也犯一些错误呢?尽管这是件小事,可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一件小事对于公司形象与品牌的维护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