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惊天骗局的“紫鑫药业”成了过街老鼠,而其涉及的关联交易、集体造假以及多年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投资者匪夷所思。巧合的是,这一次机构们却安然无恙,提前跑路了,散户们无语地呆在里面,虽说机构投资没有受到太大损失,但不可否认机构们曾为这一造假公司多次“抬轿”,这其中,券商鼓吹、基金重仓、会计师造假以致股价飙升,让紫鑫药业在资本谋局中“得意”。 这场闹剧,使人们再次想起当年曾“神话一时”的银广夏事件,当年的麻烦焦点也多集中在上市公司本身,而如今,普通投资者的追索权是不是更应该被重视,机构们的推波助澜和遇险跑路的投机行为,再次提醒公众,紫鑫药业栽了,机构也难脱干系。 如此说来,可能有机构不服气,出了这么多事,监管在哪里?地方金融办有没有失职?贷款行、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有没有过对其质疑? 紫鑫药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决不会是一日之功。 近几年来,有概念的医药股,的确在大行其道,多家券商在力推医药金股,紫鑫药业作为“人参第一股”自然是得到了众多机构的青睐,也相继进入了基金公司的股票池子里,那么,谁来为曾经的买单负责? 曾经的德隆系就栽在资本游戏上,让我们来看一看紫鑫药业的董事长郭春生下的这盘棋:紫鑫药业的周围环绕着“通化系”、“延边系”等八家疑似壳公司,八大公司的最终控制方都是郭春生,进行体内自买自卖。 不知是“医药股”概念促使紫鑫药业妄自菲薄,还是郭董事长完全沉迷在资本游戏中,或许到后来,错综复杂的资本交易和融资行为也很难让其弄得清楚。 这让笔者忆起了臭名昭著的“安然事件”。安然采取的方式就是,利用资本重组,形成庞大而复杂的企业组织,通过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虚构利润,利用财务制度上的漏洞隐藏债务。而这一切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环环相扣,从法律上和财务准则上很难找出毛病,但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造假链条就会中断,问题就会彻底暴露。 幕后的推手是谁,紫鑫药业的一切很难让笔者相信郭春生有如此高的智商,背后的利益链条一定不是这个家族企业所能玩转的。 因为,它必须要有资本的帮衬。为什么有机构能在紫鑫药业出事之前出奇地逃脱,为什么有的机构能在增发后公然说成是“只看重交易机会”,而不是坚定的长期持有者? 这一次,机构们出奇的聪明和睿智。 那么,券商在鼓吹股价、承销增发时所赚的钱,是不是也应该在“紫鑫药业”造假披露、对股价造成重大波动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呢?或许应该提醒监管层,是时候对券商以及评级机构予以监督,假设券商所保荐的上市公司有重大造假嫌疑,保荐人、报告撰写人将被予以吊销资格,并退出部分所赚的承销费,以此为惩戒。 反过来想,上市公司的造假一直都屡见不鲜,但基金公司内部,至少也应该设有重仓股预警机制,有了这一次的教训,对上市公司调研的全面性,应该被提到一定高度了吧,当然,这还要依赖于基金经理人的勤奋与对投资者的责任心。 有机构抱怨,如果调研深入,虽然说可以强化知情权,及时对重仓股作出调整,但调研范围的确存在局限性,因为证监会规定不可询问重大未披露信息,无论怎样,细致、全面的调研还是能够大幅降低风险,给投资者以警示,希望机构们负起责任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