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90多个部门已经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情况和2011年预算情况后,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但是笼统的数字和公开的程度却让一些人质疑这离真正的公开差距甚远。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张铁刚说:“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并没有按照温总理的要求按时地该公布的都公布出来,可能各个部门在技术上跟不上,但是政府说话要算数,这是一个,再一个这是一个初步的公布,有一些内容还不够详细。”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但是由于一些政府部门行政成本高,并没有向公众交代用于公务接待、车辆使用、出国(境)等具体情况,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没有公布的具体费用实际上就是无效信息。 叶檀表示,大部分部委公布的数据详尽程度完全不一样,而且以目前所公布的信息来看,很多会成为无效信息,比如说某个部门他公布了他的公车的费用,但是到底有多少公车,要接待多少人,它是多少员工,如果没有这些详尽的数据的话,我们知道这些数据事实上是无效信息。叶檀认为,通过“三公”费用陆续的公布,以前那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公共财政体制的一些规定,在未来是必须要取消的。专家认为了解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哪些事,也体现了现代公民表达其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内在需求和现实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