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国家政策的取向和支持力度、技术的进展,以及产业链的形成、协同和壮大。为此,业内专家建议,特定领域集中突破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应用。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
目前我国大部分物联网示范应用由政府买单推动,但是任何商业模式的确立和规模化都需要企业主动参与和积极开拓。只有形成强大产业,物联网的技术发展才有可能获得巨大推动力。由此可见,规模化应用才是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在物联网产业培育和产业推动中,应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物联网发展不能片面等待自主技术突破后再布局应用,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领域,催生企业内部发展需求以刺激技术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8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赵克俭认为,像所有技术一样,物联网技术永远会存有继续发展的余地。所谓“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研发”实际上往往是希望解决“技术自主”的问题。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在谈及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时指出,国内发展物联网时,不能采取“大而全”的模式,应重点关注有物联需求的领域,利用长尾效应,逐步延伸至其他行业,扩大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温伯银认为,为加快物联网的推进速度,应该让物联网真正成为一种商业驱动力,而不是一种行政的强制力,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提高市场的活力。
特定领域集中突破
专家认为,物联网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需要一段时间,可以先选定某些特定领域集中突破,如物流、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监督等,待技术成熟后再大范围逐步推广。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演进过程中,在2012年之前RFID将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
物流是信息化及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其构成包括物体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诸多环节。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王世明认为,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物流效率一直是制约整体国际贸易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RFID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国际贸易流通效率。物联网将在提升物流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推动物流功能整合,提高物流市场流通效率和强化物流信息获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将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安全。举例来说,目前盛行的条形码,人工读取一个需要十秒钟的时间,机器读取则为两秒,而采用电子标签及射频技术读取只需要0.1秒的时间。
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初期,由于技术方法、操作手段和上线成本等方面的阻力,很难在所有产业中全面铺开。专家认为,包装作为物流领域的重要环节,可以作为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尽快颁布物联网标准
物联网大规模落地的首要条件便是标准体系的建立,如果行业、企业之间物联网应用标准难以达成一致,将导致物联网项目难以互“联”。
政府在标准制定、基础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国家主管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化的现状,政府应出面组织物联网标准研究,强化对物联网标准的管理,尽快正式颁布物联网标准。
分析人士指出,要正视在大多数与物联网有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我国参与很少的现状,协调国内有关单位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以物联网物体编码标识、解析体系等为重点,争取在物联网关键资源上我国的话语权。
在物联网产业化应用方面,王世明建议,标准体系可以在更小的范围或行业内制定,如在服装业、食品、医疗、物流等行业制定各自不同的标准体系。
建立信息安全体系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正在告别传统的病毒感染、网站被黑及资源滥用等阶段,迈进了一个复杂多元、综合交互的新时期。
当前我国重要信息系统主要采用了国外的信息技术、装备,对国家安全构成了诸多潜在的威胁。因此,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我国重要信息系统装备、技术国产化的目标尤为迫切。
专家建议,首先,要加大力度支持关乎国家信息安全的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设立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产业化重大专项,增加对信息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市场和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安全高科技企业。
第三,从国家战略高度培养信息安全人才。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与国外的经验技术交流,及时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安全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