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17月负利率百姓"伤不起" 建议不对称加息
2011-08-11   作者:记者 王凯蕾  来源:新华网
 
【字号

    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半年报显示,上半年CPI同比上涨5.4%;最新公布的7月CPI再创三年来的新高,同比上涨6.5%。尽管央行年内已三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却仍未能改变负利率格局,百姓财富面临缩水。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对热钱涌入的担忧、货币超发、企业借贷压力增大等问题令政府在加息问题上陷入两难。但长期负利率势必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建议政府加强对热钱管制、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降低物价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不对称加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维护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持续17个月负利率

  广州市民陈扬最近很焦虑。“现在存款利率已追不上物价上涨,眼看辛苦积攒给孩子读书、老人看病的那点钱正不断缩水,怎能不着急啊。”陈扬先生说。
  自2010年2月以来,CPI同比上涨2.7%,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宣告了负利率时代的到来。截至2011年8月,负利率已经持续17个月,老百姓的资产价值正随着物价上涨而相对贬值,体现为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为负数。
  业内分析人士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当前6.5%的通胀率与3.5%的存款利率之间的悬殊将给储户带来3%的利息损失。即现在储户定存1万元,一年后至少将损失300元。
  负利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购买力,挫伤了民众消费热情。记者在广州采访中发现,各行业价格普涨让不少民众不得已“捂紧口袋过日子”。家住越秀区的退休职工刘细花说,原来煲汤用猪腱肉,猪肉价格飞涨之后改用便宜一些的猪扇骨,且煲汤后的肉渣不再扔掉,而是捞出来做菜吃。
  “物价一个劲在涨,过去花起来挺宽裕的退休工资,如今维持一个月的开销已很勉强,物价高一点我可以节省花钱,但银行里的养老钱正不断贬值,我却无能为力。”刘细花女士说。

  加息与否调控陷入两难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政府担忧加息带来的系列连锁效应,负利率在短期内或许对修正经济运行有一定效果,但长期持续势必会侵蚀社会财富,降低民众购买力,最终阻碍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热钱涌入国内,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法兴银行亚太区经济师姚炜指出,在居民存款实际收益持续为负的情况下,通胀预期日渐趋向不稳定,市场中到处充斥着寻求高回报率的冲动,大量的流动性在市场中难以找到对冲点。如果在此时加息,将导致大量赌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涌入国内赚取利差,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通胀势头。
  其次,物价持续上涨的惯性导致通胀压力会逐渐传递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上来,导致的物价上涨惯性加大。而通胀预期往往会“自我实现”,一旦形成了,政府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这种预期。
  最后,货币超发的后果正在显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始于2008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让银行体系获得巨大的资金,但当回顾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质量的时候,却发现银行正面临着这两年地方信用平台大规模透支、房地产过度贷款导致流动性泛滥、地方融资平台偿债能力堪忧等问题。目前,国家已及时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政策发挥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不对称加息或可双解两难

  目前,市场通胀预期仍然较为强烈,这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一再从紧。此外,食品价格涨幅较高对其他消费的挤占影响已逐渐显现,工业用品、服务价格和资源价格全面上涨,导致居民实际消费能力锐减,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个人消费行为趋于谨慎。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通胀的调控力度,并在融资、税负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帮助与扶持,同时,切实增加百姓收入,与民共度时艰。
  业内人士表示,在加息问题上举棋不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通胀的难度。此时,政府有必要向公众解释并分析热钱形成的前因后果,以及一旦涌入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以获取公众理解,树立政府决策的公信力。
  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崔永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再加上成本推动等因素,导致当前物价仍旧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有关部门必须把稳定物价放在宏观调控首要位置,控制成本,降低物价,减轻企业负担。
  法兴银行亚太区经济师姚炜认为,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加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导致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加剧通胀态势。建议央行可考虑启动不对称加息,即只加存款利率,不加贷款利率,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长期存在的负利率实际上是在向大众征收隐形的通胀税。这种情况是无法持续的。必须多管齐下扭转负利率格局。负利率不有利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甚至会加大资产泡沫。政府应该改变通过固定投资来拉动经济的传统做法,这实际上是向市场注入了货币,转而依靠市场力量、依靠内需来让经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负利率才能被彻底消除。”崔永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周小川:负利率是影响货币工具有效性原因之一 2011-07-08
· [关注]网民:加息也无法改变负利率现状 2011-07-08
· 负利率时代:万元存款1年缩水200 2011-06-16
· 负利率时代理财产品能否跑赢CPI? 2011-06-16
· 负利率时代:银行“搬”大款理财 2011-05-16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