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重启天然气谈判 俄主动降价中方仍难承受
2011-08-04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耗时六年,时断时续。中俄双方又将再一次坐上谈判桌,围绕天然气合作进行新一轮谈判,这也是双方迄今为止展开的第八次对话。
  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副总裁亚历山大·梅德韦杰夫率领的代表团日前已经到达北京,将与中方就陷入僵局的天然气合作价格分歧进行磋商。
  报道指出,在经过长时间对垒后,俄罗斯此次开出的天然气井口出厂价为每千立方米250美元,此前的谈判中,俄方报出的价格是每千立方米350美元。相比之下,虽然俄方报价大幅降低,但250美元的价格依然仅是中方能接受的上限。
    “250美元还是不能接受,俄方指的是井口出厂价,如果加上运输成本中国需要承担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尤其是这种周期长项目大的合同。”一名关注谈判进展的业内专家记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表示,虽然中俄能源合作的大方向日益清晰,但在具体合作细节上,需要双方共同解决的难题也同样复杂。

  价格争议依旧

  俄方报价降至250美元,但中方希望达成的价格是200美元以下
  即便俄罗斯在原有基础上每千立方米降低了100美元,但对于需要核算运营成本的中国石油公司而言,250美元的报价仍然会使其面临巨额亏损。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陆上天然气的出厂价为每千立方米1155元,与俄罗斯报出的价格存在40%左右的差距,而如果将管道运输等成本因素核算在内,俄罗斯天然气进入国内市场后价格则可能攀升至300美元甚至更高。
  “我们不能单纯地只看定价结果,事实上,作为国内以供应推动的能源产品,中俄在天然气的定价上,中国需要综合衡量各方面的因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牛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国际上引进天然气肯定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进入国内市场后老百姓就得买单,由于进口价高于国内价,国家就需要制定一个平均价。”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牛莉也进一步指出,目前,作为国内以供应推动的能源产品,天然气的消费市场还有大量的空间,从长远角度分析,引进俄罗斯的天然气必须考虑日后的整体经济效益。
  “现在国内的天然气市场是有多少就能消化多少,如果高价进口,国家就得赔上大笔资金。”牛莉说。
  与此同时,参考其他进口价也是双方需要适中考虑的因素之一。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通过西气东输二线从土库曼斯坦引进的天然气加上运输费为每千立方米2150元,从伊朗、澳大利亚进口天然气的价格也远低于俄罗斯的报价。
  “我们希望达成的协议是200美元以下,但这和俄罗斯的要求还是存在差距,他们主要是以输往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作为标准。”上述专家说。

  新方案有望出炉

  中方很有可能通过继续向俄罗斯提供贷款,或成立合资公司打破僵局
  买卖双方对交易价格的对垒已经让天然气谈判耗时日久,要打破这一僵局,中俄双方则可能展开新的合作方式。
  “此次俄罗斯主动降低价格来华会谈是一个信号,长期以来,俄罗斯的强硬已经让中俄的谈判几经波折,但这一次情况却有所不同。”上述关注谈判进展的业内专家称。
  无论是希望降价的中方,还是不愿松口的俄罗斯,在经过数年的“过招”后,双方似乎都已经走到了寻求突破的拐点。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一名研究员向本报记者表示,两国领导人都希望中俄天然气的协议能够在今年敲定,而此次俄罗斯代表团访华,应该能够使胶着日久的谈判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在价格上无法达成统一就只能依靠别的方式合作。”
  而为进一步推动谈判进程,中方则很有可能通过继续向俄罗斯提供贷款,或成立合资公司等途径打破谈判僵局。
  本报记者了解到,此前,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就成立了合资企业东方能源公司,目前,该公司继续在伊尔库茨克州的两个油气区块开展勘探和研究工作,另一合资企业东方石化的天津炼厂建设工作也进展顺利。
  “在天然气价格上双方都各执一词,目前达成协议难度很大,但能源领域的合作会对天然气的谈判起到十分有利的借鉴和推动作用。”上述研究员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俄重启天然气谈判 俄主动降价后中方仍难承受 2011-08-04
· 埃及新发现两个天然气田 2011-08-03
· 中俄开启新一轮天然气价格谈判 2011-08-01
· 中石油强化天然气垄断 2011-07-04
· 世界最大天然气管道工程是如何建成的 2011-07-0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