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网民: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
2011-08-04   作者:记者 张松/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据媒体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强化社会监督。
  有网民认为,做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需要。还有网民认为,中央的想法和用意很明显,目的也很好,但光有指导性的文件远远不够,要有具体落实措施及考核办法。

  谣言止于真相

  网民“丹青无极”表示,做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是民意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促进领导方式转变的必然需要、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需要。
  有网民表示,“中央要求重大突发事件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是一个进步。如果中央带头,从上到下的做到,看他谁还敢遇事遮遮掩掩,捂着盖着,不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遇到重大事件及时公开,才能取信于民。老百姓才能不相信小道消息
  署名“冰山一脚”的网民表示,重大突发事件一般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对于一些恶劣性,影响人民健康等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应当及时公开。比如三鹿奶粉事件、汶川大地震事件等,公开有利于人民生活、有利于社会发展。
  署名“水边流萤”的网民表示,对重要政务和重大突发事件,只有做到及时准确的公开透明,才能更好地建立政府的公信力,有效的粉碎谣传的破坏力,加强社会大众的监督力。

  执行是关键

  署名“石评梅”的文章表示,政务公开是真公开,不能搞形式主义,敷衍塞责,甚至出现“天书”公开让人看不懂的情况,那只能是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开尤其要拿出真诚的态度,创新公开方式,方便群众知情,接受群众监督,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畅通政府和群众互动渠道。将沦陷在事件中的弱势群体当作自己的亲人那样对待,拿出真心,交付真情,付诸实际行动,妥善处置好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
  有网民认为,中央的想法和用意很明显,目的也很好。但个人认为光有指导性的文件远远不够,要有具体落实措施及考核办法。最完美的是能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这样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还有网民表示,更重要的是政令畅通才能做得好。中央现在要做的不仅是“公开”这种正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加强下级、基层的执行力度,很多政策到下面就变形、曲解。是否可以更强势,更硬性一些,对不执行者的追究及追究方法做个规定。

  制度是保障

  有网民表示,一件事要想做成,首先是目标,想法是好的很重要,其次是方法,怎么样实现,最后是实施步骤,怎么监督,有什么处罚?如果监督不力怎么处罚?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开透明,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法规出台。
  还有网民表示,制定的政策是具体,问题是谁来督促执行?对于不执行者怎样处理问题?要抓好执行力,要有措施保障。不要搞一阵风、吹了就散,要以制度的形式处理,不公开就是渎职,这样才行。
  网民“刘明涛”表示,决策都英明,剩下的就是如何落实了,建议将官员政绩与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政令挂钩考核。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三大公信力遭质疑 欧洲或重金打造纯正评级机构 2011-07-20
· 慈善机构严格管理才有公信力 2011-06-28
· 听证会的生命力在于公信力 2011-06-17
· 年报大摆乌龙 公信力受质疑 2011-05-04
· “万元餐”吃掉的是慈善公信力 2011-04-22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