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之初就“被办卡”,一套多达11张的信用卡,却有8张不在学生自己手上,登记地址和电话竟然属于新闻学院,这就是天津师范大学07级新闻班的毕业生最近发现的奇事。
这些信用卡如何“从天而降”,学生信息被谁泄漏,学生的隐私和金融信用如何保护?
2011年7月29日,天津师大的毕业生小韩(化名)意外发现自己名下拥有11张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卡,而他自己却从未办理过任何工行的信用卡。
记者调查之后发现,这位男生所在的班级,天津师大07新闻班,几乎所有人身上,都发生了同样的事件。
问题出在哪儿?
惊诧:我们同一时间“被办卡”
“就在今天跟客服询问小额存款手续费时我才意外地得知,自己在中国工商银行名下竟然有11张信用卡,用户名都是本人,办卡日期则显示为2007年9月29日。那是我大学开学的日期。”小韩在“人人网”日志中这样写道。
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小韩身上。据07新闻班的某位班干部回忆,在2007年开学之初,新闻学院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给07新闻班的90多名学生每人发了3张“牡丹贷记卡”(未激活),此卡是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采用国际通行的循环透支消费方式。这些卡由班干部发给每位学生。小韩则表示,他是在给客服打电话那一刻才知道那3张是信用卡。而此前,所有收到卡的学生从未填写过任何信用卡申请单,3张卡就这样“从天而降”。
不仅仅是07新闻班,新闻学院中包括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广告班的其他07级学生也未“幸免于难”,虽然人数没有新闻班庞大,但是绝大部分学生也“被办了卡”。
让小韩奇怪的是,自己名下的信用卡并不止3张,实际上有11张之多。最让他感到担心的事情是,另外8张实体卡(未激活)并未在学生本人手中。“个人信息已经被透露,实体卡又没在我手里,难保不被盗用拿去透支。”一位学生不无担忧地说。
记者从工行客服了解到,这11张信用卡是一套卡,都挂在同一个账户下,每张卡的用户信息,例如额度等都是一致的。
怀疑:学院泄露了学生信息
因为11张卡的“主人”全部出自新闻学院,而且当时牡丹卡是从新闻学院学工办领取然后下发的,此外,个人信息中地址一项竟是“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院”,而非家庭住址,在工作电话一栏中填写的也是新闻学院的联系电话23766061。所以,“被办卡”的学生都怀疑是学院泄露了他们的信息。
一时间,大家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天津师大新闻学院。目前,高校处于放假期间,记者未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新闻学院的有关负责人。
记者假借一名同学的名义,向工商银行客服询问情况,客服表示,这些信用卡都是出自工商银行天津分行国信支行,距离师大主校区大约6公里。当记者找到国信支行,却被告知这批信用卡是士英路支行负责。记者再询问士英路支行时,该行工作人员表示负责人不在,不方便接受采访。
据了解,办理信用卡有严格的申请规程,必须是本人提出申请,上交详细的个人信息(身份证、收入证明、工作证明、居住证明等),还需本人签名。
但是,学生哪来的工作证明或收入证明呢?大量的申请递交材料缺失,银行方面又是如何操作的呢?工行某支行的大堂经理对记者表示:即使学生自愿激活、使用信用卡,也面临着因缺少偿还能力导致的恶意透支的风险。考虑到学生不具备偿还能力,我们不会给学生办卡。
但是这11张信用卡却实实在在地“降临”在新闻学院学生的名下。据了解,我国于2009年开始加大了信用卡管理,并在当年12月16日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此前的两年,我国并未对发卡市场和受理市场进行全面规范,2007、2008两年信用卡发卡环节具体操作较为混乱,甚至有银行进入高校鼓励学生办理信用卡,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推广信用卡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回扣,在当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面临信用卡被冒用的风险,无端拥有11张信用卡的学生希望赶紧将卡注销。注销信用卡时,工行客服需要核对多项个人信息,可除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外,学生对于其他项所填内容一无所知,对于注销卡片造成了一定阻碍。
同时,小韩等也为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拥有这些信用卡的同学们担心,希望他们听到的不是令人诧异的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