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创新与国际化——沪上金融家未来突破的两大方向
2011-07-22   作者:记者 杨毅沉 王鹤 龚雯/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当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相继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之后,上海的金融要素市场与各类金融机构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业务与国内市场的单一发展方向。上海各大交易所与金融机构的掌门人,正在转型发展与国际化形势更加紧迫的情况下着手进行这两个方向的准备。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他们对国际板、银行二总部、跨境ETF基金、人民币FDI(外商直接投资)、QFLP(外商股权投资企业)、小“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各项蓄势待发的突破信心十足。

  金融家需具备国际化金融发展战略与全方位的金融视野

  7月21日,上海几大交易所掌门人和银行行长们与全球最大管理会计师组织CIMA(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组团来到上海的青年商业精英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交流。从一个角度看,这是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家与一些老牌金融大国未来金融精英们的一场对话,但全球最大银行、全球第六大证券交易所、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管理者们显然并不太看重这些排名,而是更注重未来在与纽约、伦敦等老牌金融中心的潜在竞争中的发展前景。 
  上海的金融家们明白,当今全球两大世界级金融中心纽约与伦敦,均汇聚了众多的金融精英。这些引领金融发展创新趋势并握有金融话语权的高端人才,既是发达国家极为重要的战略资产,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际金融秩序的变迁。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虽然上海在各类硬件方面的条件已趋于完备,但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要求下,国际化金融发展战略与全方位的金融视野,依然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高管人才所需要提升的重要素质。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随着人民币FDI、QFLP、小“QFII”等人民币回流机制的逐步形成,以及国际板股票市场、跨境ETF基金的渐行渐近,这些都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这其中所需要高级金融人才提出更高的国际化要求。
  另一方面,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沈立强、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为代表的多位沪上银行家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至今,各类金融机构壮大发展,在量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地位。但在相继拿下了“全球最大银行”、“全球最赚钱银行”等多项桂冠后,以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未来的转型与创新将至关重要。而对于原先过分依赖于利差收益的中国银行业来说,这种转型与创新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刘桂平说,金融家需兼具国际、国内视野,“既要有国际视野,还要熟悉中国国情”。在他看来,现在金融业发展很快,国际上的先进实践和理念、发展路径都在不断演变。金融家要有良好的视野来把握这些动态,并深刻理解后,将其融入中国经济金融实践中去。

  10年后中国资本市场证券总市值将达80到100万亿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自豪地表示,去年,上交所的市值始终保持在全球前六位,交易量保持在全球前三位,筹资额在第二和第四之间,按照国际通行的证券市场主要衡量指标看,上交所都排名在前六位。上交所已经位居全球主要交易所之列,而在亚洲,则是毫无疑问的亚洲三大交易所之一。
  根据业内观点,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中的核心要素市场,其发展规模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金融中心的水平,而随着去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以及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规模进入世界三甲,上海的金融市场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一流,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金融家们认为,要素市场国际化极为重要。
  “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一直讨论的重要课题。对于上交所来说,不仅万众瞩目的国际板股票市场需要大力全面准备,面对全球交易所合并浪潮,上交所稳健的国际化进程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然选择。”张育军如是说。
  张育军认为,现阶段,还要给国际化业务赋予更多新的内涵:争取早日推出国际板,推出跨境、跨市场的ETF,鼓励外国企业到中国发人民币债券。“可以憧憬,10年后中国资本市场证券总市值将达到80到100万亿元。”
  期货市场国际化是国家资本市场总体战略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国际化首先要从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套期保值”的宗旨和使命出发。我国在大宗商品现货领域的国际化形态已经形成,而立足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期货市场应逐步地审慎地实现国际化,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期货市场的功能。
  杨迈军说,目前上期所正在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国际化,如铜铝品种的保税交割试点,试点几个月来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后还将尝试扩大品种及保税区范围。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可不提人民币国际化。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看来,要成为金融强国,必须加速推动货币国际化进程,使本币逐步成为世界货币。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和企业家以民间贸易和市场合作等形式,将目前购买外国国债的债权变为商业形式的股权,将国家外管局和中投公司使用外汇变为千千万万家企业分散投资和使用。以此促进人民币向外释放能量,实现财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上海金融结构的转型与创新需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转型与创新”是金融家们接受记者采访时频频提及的两个词,在他们看来,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正是源于不断创新、不断变革。
  历史经验显示,金融创新是贯穿整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史的永恒主题。金融创新,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说,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个单点的突破。每一个产品创新背后,都可能带动一个金融市场,一个金融产业,一批金融机构。
  “创新是银行经营发展需要具备的能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信息科技创新都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作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沈立强如是说。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刘桂平将转型视为重中之重:“商业银行要适应上海‘转型驱动,创新发展’新思路,必须适应性地调整业务发展结构。”
  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郭濂对“转型”二字感触颇深:“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一个客观趋势是,直接融资比重逐步上升,间接融资比重逐渐下降。银行业要保持原有的重要地位,必须有同上海‘二次创业’一样的紧迫感,大力创新。面对转型压力,最首要的就是始终结合国情,根据自身特点找到一个正确的定位,突破传统的业务思维。”
  “证券行业如何给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就是要通过不断创新。”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浩明说,“与之相关的是转型,目前整个证券行业处于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券商业务正从原来的通道业务转向以专业的中介服务为主,为客户提供保值增值服务。准确地把握好转型时机与趋势,要有足够的前瞻性。”
  而在具体实施转型创新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的发展,将对上海金融机构的转型创新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和中国历史、经济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随着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化,上海将成为一个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和定价的中心,全球以人民币交易计价的业务都将会推动上海金融市场与机构的转型与创新。
  徐浩明说,随着人民币贸易项下结算的开展,海外市场的人民币越来越多,需要人民币回流机制,在此背景下,证券公司可设计在监管范围内推出符合客户需要的创新型人民币投资产品,包括“小QFII”、人民币FDI、QFLP等,这将推动证券行业找好国际金融中心,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定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花旗:助力"青年金融家领导力"夏令营 2010-07-30
· 花旗银行:助力“青年金融家领导力”夏令营 2010-07-30
· 美国金融家威尔伯•罗斯计划挺进次贷市场 2007-08-23
· 支持中小企业需要金融结构调整 2009-08-21
· 任志刚表示:美国次贷事件无损香港金融结构 2008-03-18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