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囯指数研究院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收入总额为7524亿元,同比下跌5.5%。土地出让收入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出现下跌的5个城市全部为一线城市或者发达的二线城市,同比降幅最大的为北京,降48.32%,降幅最小的为上海,降21.97%;而上涨的5个城市均为相对欠发达的二线城市。
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14239.7亿元,比2008年大幅增长43.2%,仅2010年前三个季度,30个一线城市出让金累计接近9000亿元,同比增长七成。上述数据是近几年来土地市场极度亢奋的一个缩影,也是土地和房产资源炒作过热、地价房价高企到不理性的一个见证。 然而,在去年逐步加码的土地和房产政策调控之下,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一些一线城市土地出让价格开始低迷、出现负增长。详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收入总额为7524亿元,同比下跌5.5%,其中北京土地出让收入降幅竟然高达48.32%。前后对比或可判断出调控政策已初显效果,由于政策的威力让开发商拿地上变得谨慎起来,未来若干年房价“拐点”或有望出现。 但笔者以为,一个“陡然降温”的土地出让市场如果没有“软着陆”缓冲,可能引发“连锁式”的负面效应,值得人们警惕。地方政府近几年来主要依赖“卖地”发展,2009年地方政府本级收入总额为3258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占比接近43.7%,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让金甚至占到了政府财政收入的60%到90%。那么,失去土地财政的支撑,地方财政的压力之大就可想而知。地方政府财政“缩水”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可能就是地方债偿债困难。审计署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6.71万亿元,担保责任的2.34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1.67万亿元。不排除大量的地方债是以土地作担保的,在土地出让价格缩水之后相关的风险就可能会暴露出来。 今年部署保障性住房为1000万套,但地方政府面临着资金困难。在土地出让金缩水的情况下,可以提取的各种用途资金也会减少。按照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必须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还要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上缴中央财政30%。这些政策规定表面上由地方政府承受,但实际上最终间接地由全社会来承担,最终会影响到民生方面的保障。 笔者以为,有关方面应看到“土地出让低迷”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多重负面影响及“连锁反应”,未雨绸缪。“卖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必须最终抛弃,但应该尽早进行后续制度的设计。调控政策必将持续下去,畸形的高房价必须降下来,为此必须设计好相关的替代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