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国内、国外周期性货币因素减弱后,中国物价仍将处于一个相对温和上涨的时期。未来应尽可能用市场、法律的手段替代过去积累下来的行政措施。
下半年怎么走?面对当前复杂的形势,市场上存在一系列疑虑、困惑与纠结,对于政府调控仍然存在担忧,对于当前的转方式调结构也缺乏足够的信心。 当前中国复杂的经济形势,是大量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矛盾交错、重叠导致的,是大量历史问题的累积。近几年来出于宏观调控困境而无奈出台的一些行政性措施,又扭曲了市场的信号。这些措施在暂时部分解决了宏观调控问题的同时,积累了不少新问题,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结构调整,增添了新的压力。这又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从经济逻辑说,针对前两年多投放的货币,即目前高达76万亿元的过度货币存量和最近物价上涨的压力,毫无疑问,理应紧缩货币。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要的减弱、中国自身过度投资的不可持续,要追求中国经济未来持续稳定的增长,只能加快消费的增长。但是货币紧缩后,消费增速一时跟不上,不能及时填补出口与投资增速的下滑,其结果必然是经济增速的下滑。因此这时市场上产生“硬着陆”的担心和对宏观政策“转向”的期盼,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这种局面,我认为,政府决策和市场要有个平和的心态和政策上的准备。本来从趋势看,中国的物价正处于一个相对温和上涨的时期。当前的中国经济即使没有美国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没有前两年货币刺激政策的影响,自身人口优势的逐渐减弱、工资成本的逐渐提高、资源价格的改革,以及结构调整中增长动力正由可贸易行业向不可贸易行业的部分转移,会引起整体生产效率的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这些结构的、周期的,国外的、国内的因素,综合形成了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可以说,即使在国内、国外周期性货币因素减弱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较长时期,物价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因此,面对未来可能持续出现的温和的物价上涨,政府需要及时出台政策,以重点帮助低收入群体确保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物价温和上涨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短期的调控政策要着眼于长期问题的解决,未来应尽可能用市场、法律的手段替代过去积累下来的行政措施,同时要采用多种政策工具,并防止其效应互相抵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