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通胀水平已达到三年来的高值。同时,随着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的退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这不免使那些热衷关注中国的人们担心,中国经济可能正面临通胀和经济增长双重不利的局面——滞胀,或者是经济增长严重放缓的同时物价不断上涨。但也有人持反对观点,他们认为通胀不再是“头号敌人”,中国的关注点应转移到经济增长上来,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但是,以上两种观点对于描述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都是不恰当的。尽管存在负面影响,但全球经济仍继续在扩张。中国经济增长有坚实的基础,
抗击通胀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而且,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手段去赢得这场战斗。
通胀是经济学家用来描述经济中物价整体或普遍上涨的术语。通胀是最常见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胀在全世界甚至是管理最佳的经济体都会发生。通胀的产生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由于中央银行提供过多的货币,从而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和服务(经济学家称之为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由于经济增长快于生产能力的增长,造成需求大于供给,从而导致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的短缺(通常所说的经济过热);对诸如食品和石油等商品的任意冲击(称之为非核心通胀)可能会传导至其他商品,因为他们是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
识别以上三种原因解释对于决定政府应如何作出最佳应对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居民和劳动力未来的通胀预期对于经济未来发展情况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人们预期价格会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这种预期会影响工资需求并使通胀扩大化(通过工资-价格的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人们预期通胀是暂时的,通胀是相对可控的。
温和的通胀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起着润滑的作用。例如,一定程度的通胀能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并降低失业。在经济下滑期间,雇佣者通常选择降低工资或解雇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的上涨若跟不上物价的上涨,通胀就有助于掩饰“实际”工资的降低,并减少解雇工人的需求。
但是,持续的高通胀是有害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如果价格上涨快于收入的增长,人们经济情况明显恶化,尤其是对于穷人和最弱势群体。二是由于货币价值的降低,通胀会导致收入的再分配,这种分配可能并非平等或有效,例如从具有固定收入的群体(如领养老金者),储蓄者和贷款人转移至债务价值不断下降的借款人。三是通胀造成了未来收入价值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投资和创造就业的动机。四是当通胀是由经济过热造成的,通胀将导致经济快速增长的不稳定性,随后经济会突然崩溃并严重影响民生(经济学家称之为繁荣-萧条周期)。
现在我们转向探讨中国的经济现状。毫无疑问,通胀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最紧迫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经过去年一年时间,通胀率以高于两倍速度的增长至6.4%。经进一步分析,食品几乎占了价格上涨的四分之三。这对城市贫困户和农村不从事耕作的住户造成很大影响,因为食品在他们的消费中占很大比重,而且他们收入的上涨跟不上价格的上涨。同时,一些非食品价格,尤其是房价和衣服价格在过去的六个月中也在上涨。另外,在城镇地区做的最新预期调查显示,近一半人口预期价格在未来几个月中还会进一步上涨。
关于通胀的三种可能解释,哪一种适合中国的情形呢?中国存在经济过热吗?中国存在流动性过剩吗?或者食品价格冲击是此次通胀的主因?总而言之,第三方面的因素似乎占主导地位。在2010年期间,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发生——包括西南地区的旱灾和海南的水灾——破坏了水果和蔬菜的供给。在政府2010年信贷目标超调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之下,这些冲击逐渐扩散至核心通胀。
这种解释与中国最近的经历也是一致的。中国前两次通胀周期(2003-4和2007-8)也类似由食品供给冲击引发的。这些冲击又强烈而迅速地扩散至其他商品,但是后来坚决的政策行动限制了危害的扩大。其他两个潜在的原因——由于经济过热和货币扩张导致的需求压力——在中国发挥的作用要小些,这是由于高水平的投资限制它们作用的发挥,因为高投资会迅速增加供给能力。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政府应如何应对呢?食品价格的供给冲击在去年推高了通胀,目前仍在经济中发挥作用。随着农业产量的恢复,这些冲击将逐渐减轻。令人鼓舞的是,已有迹象表明非食品通胀可能正在放缓,这部分归因于政府政策的效果。
但是,风险依然明显存在。正如最近猪肉事件表明,国内食品价格对于诸如不良天气之类的意外冲击仍显脆弱。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涨,一些食品价格,如谷物,油菜籽,奶制品,肉类和糖,已达历史新高,而且中东地区的动乱继续造成石油价格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