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时节,湖北襄阳紫山村,水塘干涸,农田干枯,而就在附近不到1000米的地方却有一座大型水库,在场的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有现成沟渠的农田就能及时灌溉,没有的只能干着急。”
这一尴尬只是中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实的一个缩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距中央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号文件”颁布已半年有余,建国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召开、规格最高的水利工作会议也已召开并确定10年4万亿的宏大投资计划,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至今仍有悬念。
农田水利建设缓慢
湖北虽有千湖之称,但近些年围湖养鱼、围湖造楼屡禁不止,天然的蓄水库功能萎缩;农村塘堰淤塞,蓄水能力大为减弱。
记者调查发现,湖北黄冈市总共有大中型渠道7458公里,不能通水的却达到3800公里,一半以上的农田水利“血管”阻塞了,67个大中型灌区总共设计灌溉面积431万亩,现在实际有效灌溉面积只有201万亩,只占46.6%。
“自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公共的水利设施多数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抽、排、蓄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湖北水利系统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近年来,国家在水利上投入巨资治理大江大河、整险加固大中型水库,还没有顾及到小型农田排灌设施的改造、维护。”
湖北水利厅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昔日全民总动员、“千里百担一棵苗”的抗旱模式已成为历史,如今需要的是新设施、新技术、新的防汛抗旱管理体系。
农田水利建设缓慢的又岂止一个湖北,记者调查发现,江西、安徽、湖南等中部省份同样面临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等突出问题,工程老化失修,功能弱化,效益衰减,农田水利工程抗灾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农业稳定和粮食生产安全。
一位长期研究农田水利的专家告诉记者:“湖北是农业大省,但现有的农业设施还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标准低,虽然湖北省每年投入的资金不少,但实际所需的资金缺口还是很大的。每年看起来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经过层层盘剥,落到镇一级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费用就没有多少了,而一个水泵的价格就在十几万元,杯水车薪。”
同样,钱荒也困扰着江西、安徽、湖南等省。
江西省九江市水利局的相关人士7月14日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就表示,九江市水利基础建设目前面临的具体工作难处还是资金落实。该人士说,水利工程的资金基本是国家和江西省的配套资金,但是,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分配和管理落实却实存在一定的难处,资金落实、分配不到位或者分配不合理都会导致工期的延缓。
资金迟迟不到位
4万亿的水利建设投资资金规模其实早在今年年初便已定调。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2011年到2020年,用于水利建设的年平均投入将会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数据显示,2010年水利投资规模达2000亿元。按此推算,未来10年,投放于水利建设上的资金将达4万亿,平均每年4000亿。
水利部5月23日召开会议强调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确保今后10年年均水利投资比2010年高出1倍,也明确提出了“总量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投资目标为2万亿元左右,年均将达4000亿元,比2010年正好高了一倍。
对于2011年水利投资规划,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曾公开表示,2010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18%,水利部将与国家发改委沟通,争取提高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力争有较大增长;同时力争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规模,在2010年268亿元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
但事实是,今年上半年,水利建设资金的投资额却远远低于预期的进度。国泰君安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今年1至5月,水利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15亿元,这与4000亿元的年均投入目标相距甚远。
在7月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同一天,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相关通知,明确了土地出让收益的范围,为专项资金的计提和结算提供了明确依据。本报最新获得的消息是,有关部门近期还将进一步在金融方面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支持,进一步落实水利建设信贷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