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索尼的新跑鞋
2011-07-05   作者:记者 傅勇/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索尼“未来房间”展示了可实现环境零负荷的未来概念生活景象。资料照片
    “索尼总是在每次神话破灭的时候变大变强”,前掌门人出井伸之在《索尼神话的五次破灭》中如此表述。自1946年成立以来,索尼公司一直遵循着“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的原则,为产品创新树立了标杆。这一次,索尼再度崛起,开始走向“环境零负荷”的绿色发展之路。

  索尼全球规划“环境零负荷”

  昔日的消费电子巨人正加快“绿色”转身。
  6月20日,索尼在日本发布了版本号为CECH-3001B被认为更绿色更轻的PS3专属型号产品,它将原来230W的额定功率下调到200W,重量也从原来的6.6磅减少到现在的5.7磅。新的型号还限定了视频分辨率,蓝光电影如果不采用HDMI或者HDCP模式,最高只能以480i输出。新版产品6月30日出货,320GB售价与之前版本不变,一样是436美元。
  这只是索尼近来提出“环境零负荷”全球战略的一个细微而具体的表现。早在去年4月,索尼集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到2050年实现“环境零负荷”,目标是将能源消耗、废弃物使用降到最小,力求温室气体零排放和重点资源的一次性材料利用为零,并通过各种活动维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今年6月初,在由中国贸促会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主办的2011年中日绿色博览会上(简称绿博会),索尼就展出了一系列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净化等领域的尖端环境技术。其中,索尼打造的“未来房间”展示了可实现环境零负荷的未来概念生活景象:太阳能发电的窗户(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利用粉碎的光盘制作房间的瓷砖墙壁、窗户发电的电力可以储存在墙壁上的储能装备中……
  热线上方反射膜、调光膜则是索尼节能技术的最新成果。热线上方反射膜技术即玻璃窗用隔热膜可以有选择地只反射红外线,并实现向太阳等光源方向反射,可见光可正常通过,透光性和隔热性都得到了最佳体现;调光膜技术就是通过调整射光角度和亮度实现更好的室内光线环境,减少建筑内部的照明设施。
  据了解,索尼在传统领域对产品的“环保化”处理动作已经日趋明显,这次展示的是再生材料利用率高达99%的阻燃再生塑料SoRPlas,主要原料是索尼工厂产生的废弃光学薄板及其他光碟工厂排出的废弃光碟。而且,索尼废弃光碟还可制成再生PC树脂,用在产品外包装上。
  除此之外,当新能源成为全球性话题时,索尼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战略。去年6月底,索尼高调公开了一款杀手锏产品——橄榄石磷酸铁锂电池的全新储能模块。而在绿博会上,索尼展示的是光电转化效率高达9.9%的新型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主要材料采用了燃料分子而不是硅,通过燃料分子吸收光能转换为电能。
  不仅如此,索尼集团副董事长中钵良治博士说,为实现“环境零负荷”,索尼集团设置了每个五年的工作目标,涵盖了技术开发到产品回收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这对索尼来说,显然是一个“难度系数”极高的动作。中钵良治坦承,环保、绿色目前还只是公司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它无法给公司带来直接利润,但索尼要想继续领先于世界,就必须要这么去做。

  逐步告别传统制造模式

  1946年5月,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创建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后于1958年更名为索尼株式会社,总部设在日本东京。随后,这家坚持不懈地追求技术创新和独到设计风格的公司,带来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第一台便携式立体声音响、第一台激光唱片机和第一个有三维画面效果的家用电视游戏控制台等众多产品,并成为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公司。
  多年的发展,索尼由一个小小的收音机修理店壮大成为消费电子产业的全球巨人。不过,在一些人眼里,现在的索尼似乎正在失去往日的辉煌。
  5月26日,索尼发布了其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财年年报,占其整体收入近一半的消费、专业电子和部件集团实现3.57万亿日元(430亿美元)销售收入,但是营业利润却只有29亿日元(3500万美元)。其中被称为“没有它的复兴就没有索尼复兴”的电视机业务却是9.26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这已是索尼电视的第7个亏损年。
  其实,不仅索尼如此。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特别是家电电机产业中,三菱、日立、东芝、NEC等以前显赫一时的企业正在或已经淡出世界的竞争舞台。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毅分析说,家电领域的高科技含量已经不多,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都能进行标准化生产,日本尖端的高科技优势很难在标准化的产品里体现出来。因而,日本企业开始学习美国企业,把那些无关紧要、甚至拖累公司前行的部门剥离,如制造工厂。
  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索尼将旗下的两家工厂卖给台湾的代工企业鸿海,其中包括位于斯洛伐克的一家液晶电视机厂,而索尼的数码相机、笔记本和Play Station游戏机的部分生产也已经外包。同时,索尼还通过对哥伦比亚影业和米高梅公司的收购,成功实现了内容提供领域的扩张。
  不仅如此,索尼开始重组为两大集团,一个是消费类产品及服务集团,另一个是关注新能源领域的专业及部件解决方案集团。
  在日本专家看来,索尼的转型其实是日本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自然表现。“日本企业本身的产业链条特别长,各个时期的发展重点也不尽相同。人们很容易把一个阶段日本企业的生产特点当成其主要特点,实际上大多数日本企业通常会在十来年时间内就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转型。”多年在日本的大学里教授日本经济论的井村喜代子教授认为,差不多每十年日本就会发生一次产业转型。在战后复兴期过去以后,日本先后出现了几次主流产业的更新换代。上世纪60年代的纺织品、70年代的钢铁、80年代的家电、90年代的汽车及进入21世纪后,日本企业迅速的国际化,“这些让很多日本大企业的业务内容繁杂,总能在新产业到来的时候,数家企业基本同时进入到新领域,在这里迅速形成一种势头,没有给外资进入日本的机会,而日本企业本身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井村教授说。
  索尼的业务转变是纵横世界几十年的日本制造业转型的一个缩影。目前,日本国内已经前瞻性地把地震灾害看成了一个面向未来的转型契机。从索尼等日本传统家电企业近期转型的情况看,消费电子产业已不再是日本制造业的主攻领域。在经历数十年的摸索后,日本制造业已逐渐把触角伸向了环境、能源等领域,甚至有部分企业的主业已经向绿色环保产业转型。这些昔日的巨头们正在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商沿着打造绿色环保家庭、街区乃至整座城市的思路,挖掘出新的产品线和业务增长点。

  瞄准更高层次的“绿色竞争”

  当我们还停留在日本家电制造集体没落的误区时,索尼等日本电子企业早已悄然转型,瞄准了更高层次的“绿色竞争”并且成就斐然。
  60多年的发展史里,索尼总是善于以先进的技术能力赢得未来,并因此获得了“技术索尼”的名头,这一次也不例外。“它不是口号”,中钵良治表示,索尼希望成为环保领域的领导者。
  之前,索尼主管环境事务的全球副总裁高松和子也曾表示,“增加索尼对环保型产品和绿色运营的关注”已经在年初被索尼CEO霍华德·斯金格确定为索尼全球加速转型推动创新和增长的四大措施之一。“未来,我们会不断为各部门设立环境保护的相关目标,同时推出更多新型环保概念的产品。索尼希望环保可以成为我们新的标签和亮点。”高松和子说。
  之所以如此,中钵良治认为,日本大地震改变了消费者对能源利用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公司、政府,还是市民,都通过地震认识到资源增长是有限制的,这对于“环境零负荷”而言,是一种预演式的教育。
  现在看来,地震尽管给日本制造带来了一些麻烦,却也催化了索尼等企业走向“绿色技术”之路。绿色技术(Green Technologies),也可称为对环境友好的技术或环境健康技术(Environmental Sound Technologies,EST)。这一概念源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从广义上理解,绿色技术是一切能够获得持续发展,支撑世界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贫困和人类痛苦的技术。绿色技术亦可看作把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与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统一起来的一项全新的技术经济模式。从经济学角度,又可把它看做是同时减少生产和消费内外部边际费用的技术。
  事实上,绿色已经从一个话题转变为一种理念和技术的沉淀,而且绿色的重要性要大大高过制造和贸易本身。有国际经济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至10%,再过10年,所有产品都将进入绿色设计家族,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内绿色产品将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导产品。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那些不推行绿色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发展绿色技术可谓势在必行。
  正因为如此,索尼等一些世界一流公司已经在绿色竞争的跑道上展开了新一轮的拉力赛,绿色技术正成为其得力的跑鞋。
  过去曾经在经济浪潮中遥遥领先的“技术索尼”,又开始领跑新一轮“绿色竞争”,而其主要依靠的就是居于全球领先的节能和环保技术,这些都将是日本企业未来的杀手锏。日本企业的先发优势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的环保产业、节能技术、新能源利用等都将领跑于世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索尼推迟对夏普面板注资 2011-05-04
· “黑客门”或将索尼变成又一个丰田 2011-05-03
· 索尼遭遇安全和诚信双重危机 2011-04-28
· 索尼“瞄”上4K影院 2011-04-19
· 索尼推出全系列3D液晶电视 2010-09-1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