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绿意滋润 美富兼收
2011-07-01   作者:巢光华 武文玲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资料照片

    “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础建设。”这一理念早已成为鄂尔多斯人的共识。
  从满目黄沙到漫山遍野尽披绿装,鄂尔多斯生态环境的脱胎巨变,与鄂尔多斯对环境改善的孜孜以求、对生态建设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与鄂尔多斯秉承“适地适树、分区治理”的治理模式和“反弹琵琶、逆向拉动”产业化思路密不可分。

  适地适树 分区治理

  探究鄂尔多斯生态发展的“履历”,在那一行行绿色的脚印中,我们可以看到鄂尔多斯的生态治理轨迹:遵循自然规律,本着规划先行、适地适树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在鄂尔多斯东部丘陵区,灰白、灰绿、紫红、黄褐等五颜六色的岩石层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区。不过,实践证明,这里并不是绝对地寸草不生,耐干旱、耐贫瘠的沙棘小灌木能够在这里生长。为此,科研人员经过了一系列攻关,攻克了砒砂岩区沙棘育种、高效栽培等一整套提高沙棘成活率的造林技术,并将其作为治理砒砂岩水土流失的最佳树种在全市大力推广。十几年来,鄂尔多斯累计种植沙棘面积11.59万公顷,保存面积6万多公顷,并仍以每年6000多公顷的种植速度推进。
  ——库布其沙漠。针对沙丘高大、地下水位较低、沙丘移动大、治理比较困难的实际,采取“南围、北堵、中切隔”的综合治理模式,沙漠南北两侧营造生物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南侵、北扩、东移,利用天然的十大孔兑和修建穿沙公路进行切隔治理,已使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了20%,稳定和缩小了沙漠面积。
  ——毛乌素沙地。针对沙丘低缓、地下水位高、有不少天然绿洲的特点,采取“庄园式生物经济圈”的治理模式,运用封飞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坚持增加绿色和提高质量并重,突出樟子松基地建设。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到70%。
  ——干旱硬梁区和丘陵沟壑区重点实施人工造林,加强封禁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干旱硬梁区:以封育保护旱生灌木和濒危植物为主,采取了“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两行一带”的治理模式,行植灌木、带间种草,灌草搭配,为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丘陵沟壑区:结合水土保持采取了“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的治理模式。
  ——在黄河冲击平原区建设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和护堤林,维护粮食安全;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五区”则提高绿化标准,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的多样化生态需求。
  规划先行、适地适树、分区治理,鄂尔多斯收获良多。

  反弹琵琶 逆向拉动

  鄂尔多斯第一家以防沙治沙植物沙柳为原料的刨花板厂——漫赖刨花板厂的创建,为鄂尔多斯发展沙产业提供了现实的蓝本,引发了后来在鄂尔多斯一直持续发酵的“漫赖现象”。
  按着“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思路,鄂尔多斯着力培养了一批依托林沙资源、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林沙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不以绿色画句号,在产业链上做文章。
  几年内,鄂尔多斯以转化沙生植物为主的沙产业迅速壮大与升级。东达蒙古王集团、亿利集团、博源集团等大企业纷纷向沙漠进军。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投资3亿多元,利用沙柳发电,已建成2×15兆瓦生物质热电厂。与此同时,东胜区在塔拉壕镇规划建设了占地2.5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沙棘产业园区,天骄沙棘资源公司与北京王致和集团共同投资2000万元兴建了万吨沙棘酱油醋一期生产线。沙棘园区同时与国家水利部沙棘中心融资研制开发沙棘饮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系列产品。
  目前,鄂尔多斯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造纸、生物质发电、饲料、饮食品、药品、化妆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沙产业体系。全市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100万亩,建成规模以上林沙产业企业21家。201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也由2005年的368元增加到2100元。随着林业生态工程的快速推进、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的发放和重点公益林补偿的启动,农牧民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五年来,现金直补农牧民16亿元,人均3200元,农牧民获得挖坑、栽植、浇水、管护等劳务和种苗收入近60亿元,就业农牧民5万多人。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共完成林业投资174亿元,生态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的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01%,比“十五”提高了6.7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3%。2010年,鄂尔多斯完成人工造林161.6万亩,人均超过1亩,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五区”绿化、“四个百万亩”、减碳林等地方林业工程,累计完成造林810.6万亩,封山(沙)育林299.1万亩。特别是2010年,鄂尔多斯投资43.8亿元,启动实施了“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完成造林88.4万亩。这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史上的一次大跨越和大发展,工程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五区”作为重点实施区,完成绿化58.4万亩,不仅改善了生态布局,优化了树种结构,提高了林分质量,推进了林业产业化进程,而且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绿色,改善的不仅是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的幸福指数同样得到了提升。
  以“十一五”为例,鄂尔多斯森林资源吸收二氧化碳约3000万吨,释放氧气约2700万吨,吸收有害气体约1亿吨,消减粉尘约2800万吨,涵养水源约20亿立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成为展示鄂尔多斯形象的“绿色名片”,而且成为吸引社会投资的重要砝码。

  科学发展 任重道远

  鄂尔多斯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鄂尔多斯在林业建设中也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例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建设发展不够平衡、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不够高、林业改革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林沙产业优势发挥不够等。
  “十二五”时期,是鄂尔多斯加快推进富民强市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机遇期。为此,鄂尔多斯确定了“十二五”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绿色大市”为目标,以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突出打造林业生态精品工程为重点,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林业生态体系、高标准的森林安全体系、高效益的林沙产业体系、高品位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鄂尔多斯将把市场机制充分引入林业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晰产权关系,明确市场主体,规范市场交易,释放林业发展活力,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同时,逐步建立健全林权评估流转、抵押贷款等制度,建立社会认同、服务到位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介机构,逐步建立起促进林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是以生态文化体系为导向,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鄂尔多斯将结合全国森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展造林绿化示范村、示范户和绿化精品工程评选活动,增强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同时,拓宽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三是抓好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争取和实施,抓好“四个百万亩”等地方生态工程建设。“四个百万亩”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各旗区将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投入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资金的全面落实。我市提出,要在未来10年内新增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确保提高7个百分点,力争提高10个百分点。
  四是以林沙产业体系为动力,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把兴林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鄂尔多斯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充分发挥林沙产业在拉动生态建设、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是以森林安全体系为保障,切实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到2015年,鄂尔多斯森林资源总面积将达到3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5%,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40%,鄂尔多斯境内的毛乌素沙害基本消失,库布其沙漠趋于稳定。数字林业全面应用,林业机械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重点火险区实现远程监控全覆盖。林业产业效益明显增强,林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进一步完善,效益进一步显现。2012年争取建成全国森林城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和建设好鄂尔多斯大地,让江河依然那么清澈,天空依然那么明净,大地依然那么翠绿,鄂尔多斯任重道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关注]鄂尔多斯现“鬼城”市场规律不可违 2010-04-16
· 鄂尔多斯现“鬼城”市场规律不可违 2010-04-15
· 鄂尔多斯携手周边城市打造中国帝王陵旅游线路 2010-04-12
· [反馈]鄂尔多斯东胜区高尔夫球场被勒令拆除 2010-04-09
· 国内首个“低碳谷”落户鄂尔多斯 2010-03-30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