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全先后参加过六个中央文件的起草,其中有三个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对推动中国改革起了关键性作用。
1984:《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一个是在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原来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小平同志评价很高,称之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 1984年的《决定》有什么重大突破?过去大家知道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这次提出了“商品经济”概念,很不容易。此稿起草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先后八次与起草小组座谈,共同修改。高尚全提出,改革就是要为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扫清道路。从改革试点的实践经验看,什么时候我们比较注意发展商品经济了,什么时候经济就比较繁荣;哪个地方重视商品生产,哪个地方经济就较有活力,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但是,也有人不赞成把商品经济写入《决定》,主要担心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混同,怕变成资本主义。经过中央反复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十二届三中全会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入《决定》。
1993:《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突破——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第二个是在1993年,即当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根据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几经讨论,认为必须建立“五根柱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保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高尚全负责起草该《决定》的市场体系部分,一起参加的有郑新立、张卓元同志。这个《决定》第一次把资本市场写上去了。新中国成立后不能提“资本”二字,怕“资本”跟“资本主义”画等号,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只能说“资金”“资金利用”、“资金周转”。其实,资本是生产要素,不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社会主义同样要利用资本这个要素。 当时关于提“劳动就业市场”还是提“劳动力市场”有不同意见。高尚全坚持要理直气壮地提出劳动力市场,可有人说:“劳动力怎么进入市场呢?这会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后来中央专门开会讨论《决定》,高尚全列席并发言。高尚全说,必须明确提出“劳动力市场”。有五条理由:第一,劳动力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才能体现出来。劳动力进入市场是劳动的能力进入市场,而不是劳动者本身进入市场;第二,确立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如果劳动力这个最活跃的要素不能进入市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很难建立;第三,不开放劳动力市场,我们的就业压力解决不了;第四,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劳动力市场;第五,提出“劳动力市场”不会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值得高兴的是,“劳动力市场”最后被写入了这个《决定》。
2003:《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突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个是在2003年,就是当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个《决定》有几个创新点: 第一,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二,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第三,提出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原来在“重要力量”后面还有“和生力军”四字,高尚全提出“重要力量”就行,“生力军”可以不写了,因为有些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了主力军。 第四,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第五,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论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