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在考虑出台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以提高外国公司通过反向收购在美国上市的门槛。而近期接连爆出财务造假、违规操作等消息的一些中国概念股,很多就是通过反向收购在美上市的企业。
对此,网民认为,中国概念股昔日在华尔街颇为吃香,近来却出现了信任危机。美国监管部门对于问题公司的严查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同时,也希望赴美上市企业能尽快学会适应美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
中国概念股遭遇“危机”
署名为“百话”的博文认为,中国概念股的“蜜月期”并没有像投资人想象的那般长久。在经历了2010年的赴美上市热潮后,这些上市公司不得不面对因为自身财务问题所带来的信任危机。
根据美股的中概30指数显示,仅仅在6月份上半月该指数就下跌近15%,TMT行业更是暴跌近20%。包括麦考林、网秦科技、世纪佳缘、人人网在内的多家TMT上市公司出现破发。而在信任危机的背后,一场针对中国概念股“做空”的猎杀行动才刚刚开始。
一位和讯网网民表示,3月以来,24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师提出辞职或曝光审计对象的财务问题,19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停牌或摘牌。美国经纪商盈透证券(Interactive Brokers Group Inc.)已禁止客户以保证金方式买进部分中国公司股票。据报道,被列入禁买名单的中国公司多达13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去年以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中小公司和网络概念公司。即使未被列入上述禁买名单的“中国概念股”,受此打击,目前在美国股市上大多也处于气息奄奄之状。
期待赴美企业克服“水土不服”
“新兴市场公司海外上市中往往存在不少问题,譬如绿诺国际等公司的资质不佳自不待言,其欺诈手法显而易见,并非高明;其次,并非所有的中国概念股公司都是垃圾,某些新兴市场上市企业能否适应国外严格的监管控制也是问题症结之一,这甚至构成了某些对冲基金私有化某些被低估中国概念股票的商业机会。”署名“于乎”的博文认为。
“市场上中国概念股大幅下跌并大幅波动,参与各方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顺势做空者大赚特赚,而上市企业本身却十分受伤,特别是那些被危机效应放大而错杀的中国企业。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并不新鲜,美国股市也一样。比如安然和施乐等大公司财务造假案,(令人)记忆犹新。当下某些造假的中国概念股整体市值微小,与之相比,可算是小巫见大巫。在游戏规则下,监管者自然会对违规者按规则来处理,投资者则为求收益而必须承受风险,这种非系统风险带来的投资亏损,也算是代价。如今最为忧心的,是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起桥梁作用的中间环节,不要被这次危机重创。中小民营企业在美国上市数量还是太少了,尽管如此,还是希望这些企业能尽快学会适应美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早日克服水土不服症。”署名为“概念生活”的博文认为。
从严治理市场值得借鉴
有网民认为,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选择用“脚”投票也好,还是中国公司热衷于赴美上市也罢,这些都不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美国监管部门对于问题公司的严查才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
署名为曹中铭的博文认为,毫无疑问,SEC严查反向收购上市的中国公司,与国内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某些被借壳公司的股价一般会提前作出反应,股价涨到高位时,上市公司的消息才会公布。此时,“先知先觉”者已赚得盆满钵满,后知后觉者成为埋单方,对于这一明显涉嫌信息泄漏与内幕交易的现象,市场上几乎每年都发生,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进行严查呢?而且,某些上市公司通过所谓的资产重组后,并没有出现“咸鱼翻身”,反而是进入了被ST-摘帽-再被ST的怪圈,对于借壳者,是否也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严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