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长略显疲态,增长迟缓的阴影开始笼罩着中国经济,由此,近期滞涨和经济硬着陆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从中国对“经济增长”依然有极强的依赖性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并不大,然而如果中国还在为保增长而延误经济转型的时机,那么,未来十年滞涨的阴影有可能与中国经济如影随形。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短期走势看,“经济下行,物价上行”的格局似乎清晰可见。不过,就此判段中国经济出现滞涨或是硬着陆恐怕还为时尚早。
但是从长期看,经济滞涨从来都是供给冲击而不是需求冲击,就经济规律本身而言,滞涨往往是由于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而产生的。中国经济很难摆脱对投资的高度依赖,但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放缓以及要素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可能是中国无法回避的客观趋势。
2011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常规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经历了十年“超高速增长”,年均GDP同比增速达10.48%。在这样的“加快增长”目标框架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出口依赖、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上限,它的上限就是资源供给约束、环境质量约束、生态容量约束、气候变化约束。
高增长透支了发展红利,随着红利的衰减,潜在增长率已经开始下行。潜在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而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供给要素正在发生改变。
要素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会深刻的改变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和增长速率。事实上,生产要素价格低估是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内外失衡和产业结构低级化的症结所在。中国以其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和较好的产业配套体系克服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的价值洼地。然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环境、资源等瓶颈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中国低成本的优势将逐步消失,如果中国不能真正建立起国家的创新基础,又无力与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竞争,将会导致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优势的双重流失,这是中国未来十年最大的挑战。
中国经济无近虑有远忧,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瓶颈效应”正开始逐步凸显。经济转型绝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经济增长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滞涨阴影应该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