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后,中国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之一河南双汇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记者日前在双汇集团采访了解到,在积极整改的同时,双汇也在反思:如何完善既有的产业模式,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如何通过借助第三方力量,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准。
在“3·15”之前,双汇已经成为全球同行业市值第一的企业,在瘦肉精事件曝光后,市值迅速蒸发300亿元,生产经营陷入危机。目前,双汇的市场在恢复性增长,股价也止跌回升,但更重要的变化,是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体系建设。
从3月份起,双汇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其中尤其以瘦肉精“头头检”引人关注,为此,企业一年要增加成本3亿元。记者了解到,开始的时候不仅企业内部有不同意见,社会上也不乏质疑的声音:这样的做法究竟能否持续?
类似的质疑都在指向一个问题:如何建设一个优化的、不断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来取代一个个的临时措施。
杜俊甫说:“双汇在国内同行业第一个提出‘头头检’,并不是临时措施,而是已经固化成为双汇生产线上的一道工序确定下来了。”记者双汇集团漯河的屠宰生产线上看到,如今生产线上多了一个 “瘦肉精逐头检测台”,由7个工作人员组成,从生产线上每头猪的膀胱中取样,由集团公司下派到车间的安全监管员现场检测、标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双汇的每条生产线上都多了这么一道工序。
生产线上的头头把关,毕竟仍属被动。国内一家养殖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在采访中说,养殖环节的规模化程度之低,和屠宰环节的规模化程度之高,这种上下游巨大的反差是中国肉类食品安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样,规模化养殖的生猪来源保障度不足,也是双汇正在着手改变的,即加强对上游的风险控制。
记者采访了解到,双汇集团目前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超过2000万头,通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种猪规模已能满足年出栏商品猪1000万头的母猪供应。目前,双汇集团正在加快发展养殖业完善产业链条,并确立了在养殖基地引入产业集聚的概念,即每建设一条生产线,配套一个50万头的养殖基地和年产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并把物流、商业连锁和包装等引入形成一个产业集聚区;同时通过加强对原辅料和供应商的安全约束,强化对上游生猪资源的安全控制。
率先在国内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也是双汇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新探索。今年4月,双汇集团和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签约,与这家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探索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
杜俊甫说,我们在企业自检、执法部门监管、媒体社会监督的基础上,与具有标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第三方机构合作,是想走出一条食品安全管理的新模式。第三方不仅仅是做一般性的认证、检测和检查等,而是包括了对我们食品安全和风险管理的评估,对供应商、对企业生产工序的监督检验,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培训等等,通过全新的模式来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这次事件我们损失巨大,但也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全体员工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从来没有这样强化过。”双汇集团党委书记杜俊甫说,一个大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次事件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损失的是信誉和当期销量,但提升的是食品安全的意识和内控的水平、能力;我们必须承担责任,但经过整改,仍然要做到最好,要努力推动全行业安全水准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