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最早通报出现旱情的长江中下游省份,昔日的“鱼米之乡”、“千湖之省”在最近的半年里降雨量锐减,处处喊“渴”。当地气象部门表示,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处南北交界的湖北成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
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介绍,今年以来湖北省主要极端气候事件有4月到5月极端高温和冬春连旱。具体为,自去年秋末以来,湖北降雨持续偏少,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纪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
由于接近200多天持续少雨,已进入汛期的湖北却遇到了十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湖北省17个市州中有16个市州、83个县市区出现三季连旱。再加上高温提前到来,鄂西北出现40℃以上高温,抗旱形势严峻。截至目前,受旱农田面积已增至1838.2万亩,约占耕地数的31%。有78万人、24.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持续干旱面前,湖北从南到北都出现了土地龟裂,湖泊水体萎缩的情况,淡水资源最丰富的江汉平原上的洪湖、斧头湖、长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历史同期少4成左右;为湖北提供丰富过境客水的长江、汉江,少见的持续偏枯;1496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有效蓄水基本用完,只有在确实急需供水时,才能靠泵站抽提水;被誉为“中国水塔”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已经降至死水位以下4米多,创出历史最低。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万素琴说,而这次旱情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去年出现的拉尼娜事件,这个发轫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变冷的气候现象使得影响湖北的季风环流出现异常。
极端气候成大概率事件
其实,这种突发性气候灾害在最近几年里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每年评选十大极端气候事件已经成为常态性的气象科普活动之一。湖北省气象局介绍,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其特点表现为种类繁多、突发性强、多事件并发、危害极大。
万素琴说,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暴露出当前应对自然灾害面前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一是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水利设施严重落后;二是旱情监测体系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严重滞后;三是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不足,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四是防汛抗旱技术水平偏低,抗旱工作基础研究滞后,抗旱手段相对落后,抗旱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
她说,从历史经验看,上半年还不是湖北灾害性天气的高发期,干旱之后今年下半年这里还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有局地性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高温热浪和持续少雨干旱。
气候变化下需寻找更高效的救灾方式
“气候变化出现后,我们应对之策首先就是要学会适应,加强应急措施,建立一支高效的应急队伍,应对暴雨、大雪冰冻、大旱等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说。
具体而言,可以从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
——加强部门联动,提高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应用能力。
——加快建立健全快速传播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发布系统,在最短时间把最预警信息发送到乡村级,提高气象预警信息的社会覆盖面。
——加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各地抗御强降水、持续干旱、高温热浪、大风、雷电以及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的工程措施。
——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
——加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科普宣传,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专家们还提议加强一些基础性工作,比如落实对工程建设项目出台强制性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措施。崔讲学说,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它是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按照《气象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分析、评估,有利于避免或者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规划和工程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
他说,中国气象局已经发出了规范性文件《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但由于只是一个部门性的规章,从整体实施情况看,通过气候论证的项目屈指可数,比如现在武汉高层建筑越建越多,在风压论证上,引用的数据还是20年前的气象资料,几乎没有一例开展专门的气候论证,给工程质量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对水利设施的论证气候可行性论证也开展得不多。因此,建议将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由一个部门规章上升为政府规范,确保其落实,变被动为主动,更积极地适应气候变化后的生活环境。
链接:
极端天气之一:极端天气频袭广东
监测预报存难题
极端天气之三:江西:极端干旱有人为因素
极端天气之四:气象局:6月应重点防范暴雨、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