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素史克涉塑召回内外有别 监管遇认定难题
2011-06-14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香港遭遇下架处理的葛兰素史克涉塑化剂产品,在内地依然正常销售。国家药监局最初并未把药品列入塑化剂检测的名单中,多类塑化剂都作为药用辅料,允许作为药品的包衣材料。
  在香港遭遇下架处理的葛兰素史克涉塑化剂产品,在内地依然正常销售。
  6月13日,葛兰素史克公司公关经理马媛介绍:“公司认为是安全的,国家药监局的调查正在进行之中,所以目前没有退市的考虑。公司将视检测结果再做决定。”
  葛兰素史克的力百汀(港台称安灭菌)在台湾被检出含有塑化剂DIDP,6月9日,香港政府卫生署以“葛兰素并未能就受污染产品的安全提出令人满意的证明,暂时未能排除产品对公共卫生的威胁”为由,宣布召回在售产品。不过,台湾地区并未组织下架。
  此类内外有别的召回上演已经不是第一次。国家药监局6月10日称,正安排组织针对药品中塑化剂的监督检查及抽验。

  区别对待
  DIDP并非卫生部公布的17种塑化剂之一

  国家药监局最初并未把药品列入塑化剂检测的名单中,尽管多类塑化剂都作为药用辅料,允许作为药品的包衣材料。
  6月10日,国家药监局明确表示,有三种塑化剂可以用于药品生产,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其使用有严格的限量标准,这一限量参照的是国际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不过葛兰素史克涉嫌问题的产品引发了药监局警觉。马媛表示:“我们和国家药监局联系之后,主动申请进行调查。药监局目前也无法确定问题的确切来源。”葛兰素史克声明称:确认安灭菌的生产过程中没有故意使用DIDP或者任何其它的邻苯二甲酸盐,公司内部正在就DIDP来源和可能进入产品的途径进行调查。马媛表示,无法排除药品遭污染的可能。
  实际上,DIDP并非卫生部公布的17种塑化剂之一。马媛认为:“只是台湾将DIDP归入塑化剂大类。”目前,安灭菌被检出的塑化剂是欧盟规定摄入量的4500分之一,葛兰素史克称对人体的影响极低。台湾地区药监局局长康照洲还为之做说明,并表示:“台湾的行动只针对人为的恶意添加塑化剂。”
  不过,大陆企业就没有那样的幸运。记者试图联系此前被国家药监局叫停的青岛美中生物,6月13日,公司人士介绍:“自从多种氨基酸片被点名后,公司至今仍停产。”
  美中生物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向国家申请批号时,产品成分中确实列入了邻苯二甲酸酯作为药片包衣的辅料。塑化剂只存在于包衣中,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药监局6月10日的表态似乎已经为美中生物做出澄清,但上述人士称:“尽管如此,公司没有向主管部门提出抗辩。”

  认定原则
  塑化剂作为软塑料中添加成分,可能在包装、盛放的过程中进入

  塑化剂监管的难题,与此前乳业三聚氰胺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今年4月,卫生部等五部委下文,规定了三聚氰胺的限量值标准规定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
  但此前,相关国标中已经明确不再列入三聚氰胺。乳业专家王丁棉曾表示:“三聚氰胺本来就是不应该在食品中出现的,新国标没有将其纳入合法添加的范畴,很好地说明了国家的态度。”
  卫生部则认为,三聚氰胺可能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到食品中,其含量很低,所以设定限量值。但禁止人为添加三聚氰胺到食品中。
  塑化剂作为软塑料中必须添加的成分,也极有可能在包装、盛放的过程中进入食品药品中。但对于接二连三爆出的塑化剂问题产品,检测机构和主管部门显然还没法分门别类,判断哪些属于人为添加。
  6月11日,国家药监局公布了大陆四家涉嫌塑化剂问题的企业,其中广东省江门市高迪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茶粉被检出DEHP含量为1.08毫克/千克。
  卫生部公告称,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分别认为60公斤重成人每天摄入1.5毫克和3.0毫克DEHP是安全的。而绿茶粉一般每次冲泡剂量为2克,正常情况下一天不可能吃下一千克的绿茶粉。
  而且,如果进行折算,上述绿茶粉的DEHP含量仅为百万分之1.08,远低于葛兰素史克药品中DIDP的含量,即百万分之13.7。
  上述四家企业被查处与从东莞公司进货有关,东莞昱延是台湾昱伸公司的子公司,被认为是台湾塑化剂风波的始作俑者。上述企业的产品可能涉嫌人为添加塑化剂。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葛兰素史克将收购南京美瑞制药 2010-12-08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