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毒菜”推高全球食品贸易成本
各方欲加强监管应对全球化食品安全难题
2011-06-14   作者:记者 闫磊/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虽然肆虐欧洲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在德国呈逐步缓解趋势,但传播范围却在逐渐扩大,欧洲和北美等14个国家已经连续发现确认感染病例。由于致病病菌的源头结论几经反复,不仅民众不安情绪无法有效安抚,更令食品安全监管缺陷在全球化生产链条模式上暴露无遗。此次事故同时也推动了美国等世界上主要进口国的安全法案改革,预计食品类产品的贸易成本将日益提高。

  致病元凶来历波折令全球不安

    德国政府解除对黄瓜等蔬菜的警告。6月11日,在德国东部城市弗赖贝格一家超市,消费者在选购西红柿。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肆虐欧洲的大肠杆菌疫情,已经导致31人死亡,但经过长时间调查研究后该少见的病菌来历仍是个谜。一时之间,“谁是病源”成了公众最关注的话题,恰恰是这个问题,持续让全球卫生专家挠头不已。
  在大肠杆菌疫情的重灾区德国,一部分患者因此出现肾损伤、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乃至死亡。尽管德国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一直在追查,但这种致命的大肠杆菌的来历让他们头痛不已。业内人士分析说,欧美等国已经在肉类相关食品建立了生产与消费的跟踪体系,但对蔬菜的类似管理确实难以实施,这也是病菌来源难查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在丹麦的合作实验室确认,造成此次疫情的菌株是“O104:H4”,它很罕见,之前曾在人体中发现过,但从未出现在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暴发中。来自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及其合作机构的基因测序表明,致病的大肠杆菌是一种新的菌株,并且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美国疾病防预研究中心对引发德国的大肠杆菌疫情的细菌进行研究后也称,这些细菌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可致命的新型病原体。美国疾病预防研究中心副站长贝瑟:“这是我们所说的新型病原体的很好例子。它是一个我们未曾正式辨认的细菌,它有很强的致病及致命的能力。”
  病患爆发国德国对病菌来源的研究结论在重压力下几经更改,终于有所定论,豆芽菜是病菌源头。
  6月8日,德国萨克森-安哈特州卫生部宣布,在对该州首府马格德堡市一个家庭垃圾桶里的黄瓜进行检查时,发现了导致此次疫情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这已经是德国卫生部门在反反复复中第二次将矛头指向黄瓜。就在数周前的5月26日,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宣布,在产自西班牙的黄瓜上检测出了这种大肠杆菌。此番再度对黄瓜的质疑,距离为西班牙黄瓜的“洗冤”,不过几天时间。让公众无可适从的不仅仅是德国卫生部门在“黄瓜”上的纠结。
  6月5日,德国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门宣布,德国北部一个有机农场出产的豆芽菜可能是导致这次疫情的源头。而在不到24小时后,该部门来了个180度转身,称实验室初步抽查并未证明该豆芽菜是病菌源头。之后德国官方于10日确认此次德国肠病疫情的感染源为豆芽,同时解除了此前发出的对黄瓜、西红柿、带叶色拉菜的警告。
  调查过程中的表态反复使得德国民众恐慌心理加重,并受到广泛指责。此前德国国内媒体援引各个机构观点的信息也甚嚣尘上:生产瓦斯的沼气设备被列为怀疑目标;同时,水源也是重点监测和排查的对象;更有好事者,甚至直接将此事与恐怖袭击扯上关系。其实,感染源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心头难解的结。

  病菌属性进一步清晰

  神秘来源的病菌虽然身世之谜破解过程曲折,但在现今各方抓紧研究下,病菌属性已被查明,其抗药性、危害性令民众更加愕然。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发现,点燃此次疫情的菌株是一种新的兼具侵袭、产毒、肠出血等特征的大肠杆菌,它携带多种耐抗生素的特异基因,包括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导致抗生素治疗无效。
  根据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分析,该菌株属于血清型O104,但O104型大肠杆菌以前未见引起人类感染大规模暴发的报道。通过进一步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2002年从中非艾滋病患者腹泻标本中分离的肠侵袭性大肠杆菌55989菌株的同源性超过93%。
  明斯特大学卫生研究所所长黑尔格·卡希10日也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他领导的研究团体将继续深入破译造成疫情爆发的O104:H4型大肠杆菌的基因编码。研究人员探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这种大肠杆菌的宿主何在?卡希强调,尽管有几种O104型大肠杆菌以其他动物为宿主,但此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O104:H4型大肠杆菌株能在人类之外的动物体内寄生。目前,人们只能推断本次暴发菌株是以人类为宿主的。
  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9日也发表公报说,根据已公布的基因测序结果,本次疫情的暴发菌株与曾经在中非分离的一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的基因同源性超过93%,而各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迄今只在人体中发现,菌株对一些抗生素也具有抗药性。据此推断,致病菌株很可能源自人体,通过人际传播或在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卡希说,为了尽快了解本次暴发菌的特性和探寻对策,目前全德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已开始密切合作,组成了分别研究患者排菌期长短、病菌对抗生素反应、病菌与水环境等课题的专题研究组。各组之间还及时互相通报最新研究成果。
  德国方面的猜测与美国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由于美国也有四位病人出现身体不适。美国疾病预防研究中心怀疑,引发这次疫情的细菌可能与人体本身关系密切。
  美国专家此前甚至怀疑,引发疫情的细菌来自人体本身。美国疾病预防研究中心食源性疾病处处长布兰德:“这些生物可以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一个DNA基因,然后进行自身变异。”

  监管难防全球化产业链

  此次疫情逐步缓解时,让人们对其注意力由人身健康威胁转为社会经济层面的冲击。
  除了欧洲蔬果遭遇多国进口封杀,欧洲菜农遭遇巨额经济损失,此次疫情更令多国食品安全监管升级呼声加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花生酱沙门氏菌污染、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后,全球仍不能有效控制大范围食品安全风险,全球化生产链过长和各国内部监管体系尚显不足是元凶。
  2008年底,美国全国遭受美国花生有限公司生产的花生酱带来的疾病,原因是该公司生产的花生酱被一种沙门氏菌污染。其产品向食品公司、医院、养老院以及自助餐厅供货。
  食品污染所致的疾病爆发,美国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仅100次左右,上升到大约350次。“沙门氏菌”事件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激烈反应——他宣布,将组建一个由内阁部长和高级官员组成的食品安全工作小组。他还承诺改革“资金和人员不足”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如源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都在急剧增加,而且爆发速度空前快,传播也更快。世卫组织估计,即使在一些发达工业国家,每年也有至多30%的人口患上食源性疾病;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更高。英国《金融时报》曾采访时任世卫组织食品安全司司长约根·苏伦特,他表示:“我认为,我们不能说我们在食品安全上有了进步——实际情况更像是往相反方向发展。”
  那么,这些致命事件为何增加,而我们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它们?其中一个原因是,食品生产的日益工业化“促进”了新病原体的传播。例如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新变异型克雅氏病,这种疾病与暴露于牛绵状脑病(即“疯牛病”)相关。另一个原因是差劲的监管。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2009年3月份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40种食品中,它只能追溯5种食品在供应链上的每一个阶段。一袋面粉所包含的小麦就来自100多家农场。
  越来越多的食品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种植或饲养,但在其它地方加工和消费。这种食品链的全球化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疾病爆发或者食品恐慌,很快就会影响到其它国家。某跨国食品公司的首席供应官表示,三五年前,美国的食品恐慌有可能会被限制在该国国内,因为其产品成分的来源地和制造地都是在本土。但如今,约60%成分的来源和利用都已全球化。
  “沙门氏菌”事件期间时任卡夫食品研发和品质副总裁吉恩·思朋斯表示,成分来源全球化还使管理食品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他说“全世界有许多不同的标准,这使得你与供应商的合作很有挑战性。”
  咨询公司德勤的美国消费业务主管帕特·康罗伊说得更直率:“如今增加了这么多潜在的失败点……一个更为多元化的供应链,其控制难度也大了许多。”目前没有一套全球食品安全标准,而且一家跨国食品公司指出:“检测每一个潜在危害并不现实——这样的潜在危害成千上万。”此外,尽管各国政府监控供人类消费的本地出产产品,但监控动物饲料系统的监管体系尚未建立。

  贸易成本或将推高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全球行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预警与反应司的专家格瑞高里·阿特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组织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涉及食品安全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阿特先生建议各国卫生部门在有关食源性疾病控制、防范、监测和预警以及禁止食品污染领域,充分听取世卫组织的建议,并严格审视卫生领域的相关风险控制,健全预防、监测和预警机制。
  鉴于各国政治体制不同,部分国家内的联邦州在卫生领域政策制定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也给有效促进世界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不便。为此,他强调,各国应考虑和遵守世卫组织曾经出台的“从餐桌到农场”的食品安全措施,以有效抵御各环节食品安全风险。该措施主要强调食品生产所涉及的生产材料、质量与安全各个环节的生产与消费方,都应认真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阿特先生建议普通民众更多地关注或上网查询该组织此前推出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该措施建议民众应该保持清洁和勤洗手、生熟食品在烹饪、原料储藏与准备过程中应该分开、饮用安全的水和食物,特别是水果和蔬菜要洗净。他补充说,上述新型大肠杆菌在遇到适度高温时即会死亡。
  此次大肠杆菌事故令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年初签署的“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落实进程加速。该法案将加强美国对海外进口蔬果产品的监管力度。FDA发言人称,此法案主旨是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生产企业源头,从而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
  此新法案的内容主要是:明确FDA有权进入企业生产领域检测,若发现问题进行提前警告;对进口食品有权威的审查资格,以前FDA多是接收外商送检给的产品,而现在FDA将更加主动的有权审查进口商所有货物;预防控制机制增强,改fda追查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避免食品污染,即在美国境内生产链源头进行防控;要求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三年检测一次高危食品生产设备,即是提高检查频率;监管方在企业尚未对问题产品有所回应时,具有强制召回权利。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各国政府以前不愿对食品制造商施加太多的安全标准,因为这些标准可能阻碍贸易。其成本也可能很高。粮农组织食品和营养司食品质量主管布特里夫表示:“当真菌毒素(真菌产生的毒素,在农作物中常见)水平非常严格时,它们可能会限制贸易。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美拟从法律制度层面上解决食品贸易争端 2007-07-19
· 2006年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增幅达22.47% 2007-03-23
· 中国食品贸易洽谈会在日本拉开帷幕 2007-03-15
· 食品安全新国标 2011-06-02
· 食品安全监管要防止机制“失敏” 2011-06-02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