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成交,创今春拍卖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成交新纪录……正如火如荼举行的2011年春拍频曝令人咋舌的拍卖天价。 但是,“网络小丑星”等网民纷纷发帖称,近年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表象繁荣,但背后却暗影重重,不少拍卖公司从拍品征集、文物鉴定到图录出版、正式拍卖,存在虚假鉴定、虚报成交额、联手做局、洗钱行贿等不法行为。
网民揭艺术品拍卖黑幕
网民“网络小丑星”近日在某网站发表题为《XXX的画为何能拍4亿多?》的网帖称,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赝品泛滥、陷阱多多、监管缺失,天价成交额频现的背后不排除有人为炒作的可能。该网帖迅速引发关注和转载。不少网民纷纷发帖质疑当前拍卖市场的混乱无序: 网民“ZCN13”控诉:“我曾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附近一拍卖公司送拍一件花1万块买的奇石,公司鉴定师一上来就估价850万元,但事先让我交2000块图录费做宣传。拍卖当日,数百件拍品无一件成交,最后被告知流拍,虽与拍卖公司几经交涉,图录费还是打了水漂……” “wlj123”等网民在天涯论坛留言说,一些规模较小的拍卖公司常采取“虚假鉴定、高估藏品”的花招欺骗卖家送拍以套取高额图录费;而一些拍卖“巨头”为招揽卖家,不惜打肿脸充胖子,用“联手做局、虚报‘天价’成交额”等手段渲染炒作、炫耀“实力”。 “当前存世的文物真品,90%以上都在博物馆或大收藏家手中,少有流通,但‘真货’好像越拍越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张宁说,“很多赝品明眼人一看便知,可一些拍卖公司所聘的假专家为牟利不惜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即便真专家,由于拿老板的工资‘吃人嘴软’,也违心做假鉴定,‘天价赝品’便肆无忌惮地流向市场。”
天价背后存在信任危机
针对网民反映“拍卖‘巨头’虚报成交额以招揽卖家”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和“北京匡时”是国内四大拍卖公司。来自中拍协和四家公司官网的数据显示,四公司2010年拍卖总成交额分别约为91亿元、75亿元、34亿元和26亿元,位列当年国内前四名。 依据四公司官网显示的拍卖规则计算佣金收入,按营业税5%计算,则理论上四公司当年营业税应分别约为9100万元、7500万元、3400万元和2350万元。 然而,记者从权威部门获得的数据显示,“保利”“翰海”2010年已缴营业税分别约为2305万元、952万元,分别仅为理论值的25%、28%;记者随后在嘉德、匡时的《2010年企业年检报告》中发现,其当年“主营收入”分别约为3.4亿元、7500万元,分别仅为理论值的23%、16%。 曾在拍卖行工作的秦女士告诉记者,各拍卖公司2010年的佣金比例没那么高,故主营收入也没理论上那么大,“但买卖双方的佣金比例总和至少约12%”。可是,记者即便按此值计算,四公司的实际主营收入与据其对外公布成交额推算的佣金收入依然严重背离。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要么涉嫌偷税漏税,要么涉嫌虚报成交额。”曾多次代理拍卖诉讼案件的艾连庆等律师认为,动辄上亿元“拍卖天价”的背后,潜藏着信任危机。 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等拍卖公司负责人道出苦衷:“当前,大额拍品落槌后买家不付款的违约情况屡有发生,造成拍卖行实际收入骤减,而我们无暇无力对其进行漫长的法律追索。”
“天价拍品”背离艺术本源
张宁解释,“所谓假拍,包括三种情况:拍假,即拍卖赝品;拍卖公司刻意抬高评估价以收取高额佣金;委托方、拍卖方和买受方联手做局制造‘天价’成交额。”对此,董国强直言不讳地说:“假拍在拍卖界肯定存在。” 文化部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兴保等官员认为,假拍的背后,程度不同地存在欺诈、自我炒作、洗钱行贿、贪污等不法行为。 画家韩美林告诉记者,部分拍卖公司公然拍卖署名自己的伪作,越来越多倾其毕生积蓄买到赝品的买家纷纷找他控诉,甚至瘫在地上,有时他不得不为买家再创作一幅真品。韩美林多次发律师函要求撤拍赝品,但大都遭拒。“因为《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只要在拍前声明不保证拍品真伪,便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针对拍卖公司假拍等一些不法行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告诉记者,中拍协连续十年通过企业资质评定工作对拍卖公司的上缴税款、成交额等业绩情况进行评定,“但部分企业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业绩真实性经不起检查”。 张延华坦陈,我国约有250家具备文物拍卖资质的企业,但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纯粹出于对艺术热爱的买家越来越少,严重背离了艺术的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