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路透 |
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硅谷新贵扎克伯格日前公布了今年的“个人年度挑战”:为了减轻家畜的痛苦,他决定以后只吃自己用人道方式了结性命的猪羊。与前两年坚持每天戴领带,学中文相比,今年的挑战似乎有点匪夷所思。就在几周前,扎克伯格度过了自己27岁生日,与之相伴的却是,美国媒体纷纷刊登Facebook雇佣公关公司打击竞争对手谷歌(Google)的爆炸性新闻……还是那个老样子,这个被正译为“脸谱”,谐译为“非死不可”的网站,又一次不按常理出牌,散发出一股难以抗拒且离经叛道的邪劲。
Facebook到底要干什么?扎克伯格又在想些什么?有些人可以如数家珍地把它的历史、功能和市场地位娓娓道来,却不一定了解它的信仰、宗教和文化象征。有些人可能看过好莱坞版的《社交网络》,却忽略了剧中人物原型、那个美国牙医儿子的创业理念——“我从来不想运营一个公司或者企业,我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用户体验上,总想怎样能给他们带来革命性的便利”。
重塑网络主宰
简单地说,Facebook就是一个社交网站,在网络上构成了一个微缩的现实社会,成千上万的用户习惯性地每天登录Facebook,看看朋友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为用户的你,只要在Facebook上更新个人页面或者发一条微博,就能让自己的朋友圈——有时甚至是全世界,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什么。Forrester Research公司的分析师耶利米·奥央指出,“社交网络起着重要作用,无论你身在何处,你的朋友将无处不在,它改变了人们网上互动的方式”。
Facebook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一张通过人脉形成的网络关系图,决定着信息的来源和意见的去处,但其终极目标是要做出一个索引,创造出任意两个个体间直接的联系途径。有分析称,Facebook之所以超越谷歌,就在于上亿用户付出了感情上的投入,并且由此得到了相应回报,这当然比实用却冷漠的谷歌更具亲和力。但这似乎还不是答案的全部。
在Facebook等社区网站出现之前,谷歌曾是21世纪互联网领域的新霸主。这家看似无所不能的搜索引擎公司的终极目标,是“组织全球信息,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使用信息”。有分析指出,谷歌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坚信在全球化浪潮的最后,世界会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并且电子计算机会完成所有事情。这让谷歌长久垂青于技术升级,几乎到了目不斜视的境地。
扎克伯格固然赞同谷歌信息共享的发展思路,但并不希望人类将主宰的地位让渡给冷冰冰的电脑。换句话说,Facebook在信息传递和共享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关心最多的信息都存在于脑子之中,Facebook就好像用一根电路把我们的脑子和计算机连接起来。”扎克伯格本人如是说,在他的理念中,与其说是对互联网的开发应用,不如说是聚焦于对世界的改变更为贴切。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上的一篇文章称,Facebook正在改变我们对社区,邻里及整个星球社区的概念。在这个步伐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中,个体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远,而Facebook却帮助我们重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还有文章援引Facebook的俄罗斯大股东尤金·米尔纳的话如此评价Facebook的价值:它的帐号基本上就是你的护照——线上护照。理论上只有政府才能签发护照,但突然间,有人在世界范围内给所有人签发护照,毫无疑问,这是很有竞争力的。这也许只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Facebook已经成为网络公民身份的特殊符号。
影响力无国界
“我是纽特·金里奇,在此宣布,将参加总统竞选,因为本人相信我们能给美国带来希望和机遇,以及充分的就业和真实的安全。”美国前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纽特·金里奇5月11日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段竞选视频,希望以此获得美国选民的关注。
对Facebook用户来说,美国政客在上面发表政见和竞选宣言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在金里奇之前,包括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多位重量级选手都已通过Facebook向美国选民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前阿拉斯加州女州长佩林的助手瑞贝卡·曼索尔认为,政界对社交网络的态度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她说,自己清楚地记得有位高官曾通过Facebook发布政策声明,结果被人讥笑为“假装时髦”,但现在几乎所有的政客都在这么做,大家也习以为常。
另据外电报道,奥巴马总统日前还亲自访问了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Facebook总部,给这家网站聚拢了不少人气。“我就是那个让扎克穿西装的人。”,奥巴马的开场白顿时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他和坐在对面的扎克伯格随后脱去了正装,聊起了科技、预算、赤字等问题。在现场,有200多名政界、科技界和媒体人士,以及500多名Facebook工作人员;在线上,数万网民观看了这场1个多小时的网络直播。
为Facebook捧场的不止是奥巴马,还有萨科齐,甚至八国集团。在5月底于法国维多尔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之前,东道主法国总统萨科齐特意搞了一个所谓的“电子八国峰会”高峰论坛,专门强调了社交网络对当今世界的改变力量。
有分析指出,Facebook有50种语言可供选择,几乎在任何国家都可以访问这个网站。最重要的是,Facebook用户似乎容易上瘾,这个网站具有“粘性”,每天有超过1亿用户至少登录一次这个网站。Facebook董事会成员、Netscape创始人马克·安德森表示,Facebook的短期目标“是5亿或许10亿用户”,但它具有覆盖每个在线用户的潜力,“我们将覆盖所有用电的人”。
有报道称,近年来,Facebook正日益成为全球热点事件的“催化剂”。在突尼斯、埃及等多个国家发生的游行示威活动,大多通过Facebook进行组织和串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社交网站的病毒式营销手段、泄露个人隐私以及政治、军事、商业机密信息等问题引发出诸多质疑,Facebook等社交网站被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所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功能则让人心生恐惧。
这样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2011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关于所谓“互联网自由”的演讲时就称,Facebook和Twitter等网络工具在中东“革命”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美国政府将支持这些网络工具“对抗一些国家对互联网的压制”。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称,奥巴马政府把社交网站当作外交新武器纳入21世纪的国策。《纽约时报》指出,奥巴马政府已经把社交网络视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
今年5月3日,“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在接受“Russia Today”的采访时称,Facebook是有史以来最令人震惊的大型间谍机器。阿桑奇在采访中表示,一些情报机构通常会设立或者控制一个门户网站,然后通过收集该网站用户的个人信息和相关内容来进行情报提炼的内幕。同时,阿桑奇警告所有Facebook用户,每当新添加一位好友时,你就是正免费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服务,为他们的电子数据库添砖加瓦。
尽管如此,美国《时代》周刊去年年底还是将扎克伯格评为“年度人物”。周刊总编辑施腾格尔表示,Facebook已展现出程度空前的全球性影响力。法新社援引施腾格尔的话说,扎克伯格击败阿桑奇等人,皆因他联系着5亿多人,并且为他们在相互之间提供各种社会关系信息,他开发的Facebook已变得不可或缺,有时甚至有些吓人。
根据市场分析网站“社会烘焙师”数据,截至2011年1月15日,“脸谱”全球注册人数为5.96亿;美国“脸谱”注册用户为1.47亿,大约占网民总数的60%。“扎克伯格以创新甚至是乐观的方法,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施腾格尔夸张地说,由哈佛大学辍学的扎克伯格宛如“穿着T恤的国家元首”。
无透明不分享
在网络上将共享精神发挥到极致,是Facebook给自己贴上的一个时代标签。分享信息比对它保密更好,是Facebook诞生后一直信奉的理念。扎克伯格认为,若用户能劝说他人也变得更开放,那么未来世界会变得更好。但是,如何在分享精神与隐私保护上获得平衡,奉行先做后道歉原则的扎克伯格一直挑战着世俗和传统的底线。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11日,赛门铁克在其官方博客中称,过去几年,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可能已经被意外地泄露给第三方,特别是一些广告公司。这家安全软件公司称,第三方可能利用诸如个人履历、照片及聊天记录等个人信息,向潜在客户发送邮件。但Facebook予以否认。
更为戏剧性的是,美国媒体曝出了Facebook委托顶级公关公司聘请“枪手”撰文攻击互联网巨头谷歌侵犯用户隐私一事。英国《经济学家》网站12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揶揄说,其实谷歌和Facebook在跟踪用户隐私问题上可谓半斤八两,但谷歌似乎更为隐蔽,虽然它有一些问题需要向公众解答,但现在被扔鸡蛋的主角却是Facebook。
让陌生人仔细翻阅用户个人的详尽信息和兴趣爱好,特别是被某些广告商利用,的确让人感到很不放心和不舒服。为此,美国一些隐私保护团体纷纷向扎克伯格开炮,多位国会议员要求扎克伯格对Facebook用户的隐私设置进行调整。
有报道援引沃顿商学院运营与信息管理学教授桑德拉·希尔的话说,对用户来说,隐私设置的所有这些改变以及新功能都是有成本的,那就是人们弄清哪些方面做出了改变以及这些方面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花费的时间。“重要的是,Facebook应该努力弄清,为什么人们会把某些东西视为隐私,Facebook不能盲目地将所有信息都公诸于众。”
但同样来自沃顿商学院的法律研究和商业道德教授凯文·维伯赫却为Facebook辩护。“在我看来,Facebook对很多隐私都很在意,但它对隐私的思考与大部分隐私保护专家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Facebook不是基于隐私条款开始运作的,而是在真实用户身上测试他们的切实感受。”维伯赫还说,隐私的定义会随着用户行为习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方面,用户可能会说,要将自己的一切私人信息都保密,另一方面,他们却会将自己生活中最私密的信息与他人分享,“考虑到这一事实,Facebook的策略合乎情理”。
为了避免更多的口水和指责,Facebook一直在通过全新的功能以及公司不断改变的政策为在线隐私确定越来越多的限制性参数。扎克伯格本人也曾在美国报纸上亲自撰文,就隐私设置和一些暴露用户信息的软件向用户致歉。
但道歉归道歉,扎克伯格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很多人都担忧隐私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我们意识到,人们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这个问题颇有微词。但我们相信,这是正确的事情。”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最好不要徒劳地抵制世界发展的潮流,否则它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这个“潮流”就是透明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