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从26日闭幕的沈阳经济区政协论坛第八次会议上获悉,沈阳经济区去年4月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今年一季度,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了高速增长。
据统计,一季度,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26亿元,占辽宁省57.4%,比去年同期增长13.6%,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5亿元,占辽宁省的56.3%,增长30%,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3亿元,占辽宁省的56.2%,增长42.2%,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
据了解,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的城市群。去年4月6日,沈阳经济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
据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力达介绍,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省委、省政府强化了工作机制,明确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为省委、省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并充实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省政府成立了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规划审核领导小组,通过高层协调,统筹解决改革中遇到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性障碍。八城市也相应成立了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新城、新市镇成立了管委会,形成省市纵向协调,省直横向协商的工作机制。
按照沈阳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整体空间布局,在编制完成《沈阳经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八城市工业、交通、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现代物流业、旅游、环境保护、创新能力等7个专项规划。按照城市区间布局,编制完成了沈阳经济区37个新城新市镇总体发展规划。同时,研究制定了《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2011-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将总体规划“十个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等内容分解为58项专项改革。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中,沈阳经济区以示范引路,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实现新突破,探索自下而上、由点及面的改革模式。
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改革。依托国家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领域,推进沈阳国家新能源汽车使用城市试点、沈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营口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阜新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阜新风电设备国产化示范基地、辽阳石化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等试点建设。依托科教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沈阳国家创新型城市、沈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集聚区、本溪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等。目前,沈阳经济区已获批的国家级改革创新以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试点已达50个。
推进两个先导区先行示范。去年正式启动了沈抚新城和沈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建设。沈抚新城以推进沈抚同城化为主题先行先试。通过沈抚两市统一规划、统一产业分工、统一交通网络、统一环境生态保护,推进“同城化”发展。沈北新区作为第一个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力在行政管理体制、选人用人机制、招商服务机制、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率先突破。
推进“一市一点”侧重突破。坚持“谁改革谁受益”的政策导向,以八城市作为改革实施主体,开展综合配套改革的“一市一点”专项试验:沈阳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鞍山低碳经济、抚顺沈抚同城化、本溪城乡统筹、营口活力港、阜新深化经济转型、辽阳城乡一体化、铁岭生态城市等八个专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重点在“两化融合”、统筹城乡发展、行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沈阳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科技研发、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题率先突破,同时配套推进了融资管理、城乡统筹、对外开放、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创新工作,重点推进包括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环境样板城建设、土地征转分离试点等41个专项改革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