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古僰人聚集之地的四川省珙县,过去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落后县。近年来,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为民造福作为第一目标,县域经济仅五年时间就实现新的跨越。
据县委书记田文平介绍,过去的珙县,工业小,农业弱,城市脏乱差。2006年以来,珙县从县情出发,确立了“以人为本,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提升城市形象,实现跨越发展”总体思路,走出了一条“煤炭变电、石头变水泥、陶土变陶瓷、林木变板材、蚕茧变生丝和茧丝被、竹荪变健康食品”的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据了解,从2005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全县县属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由13.5亿元增加到91.9亿元,年均增长46.76%;工业增加值由4.66亿增加到33.72亿元,年均增速48.56%;利税总额由2.3亿元增加到21.5亿,年均增长56.4%;规模企业总数由23户增加到62户,亿元企业从2户增加到31户;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5.1%增加到62.1%,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同时,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51亿元增加到23.3亿元,年均增长19.47%;外贸出口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基本建成现代农村流通网络体系。2008年到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县域经济呈现新跨越
近年来,珙县把加快发展作为最重大的课题,致力于新型工业化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农业现代化,有效破解了珙县发展不足的最大难题和发展滞后的严峻挑战,迎来了县域经济激情跨越的新时期。
田文平说,由于珙县基础差、底子薄,要发展,首要的就是解决资金的问题。因此,该县以项目为抓手,通过招商引资,解决资金难题,同时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
一是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构建以“责任落实、奖惩兑现”为核心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做到“部门、乡镇有目标,领导人人有压力”,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实行各乡镇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招商引资、行业发展和重点项目风险责任金制度,建立每年5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并实行动态考核、量化考评、逗硬奖惩,以最实的目标、最严的纪律确保责任落实,实现了全方位招商、多方面引资的良好局面。
二是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承接载体。把“一区两园”(珙县工业集中区余箐工业园区和孝沐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项目招商的名片、重大项目落实的平台,形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的崭新格局。目前,投资48亿元的华电珙县电厂一期工程正按进度加快建设,第一台机组已于2011年2月20日正式投产发电;投资6.8亿元的欧冠陶瓷生产项目已在余箐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三是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以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战略性投资者为重点,县领导多次带队赴北京市、大连市、成都市、重庆市、南京市、广州市、深圳市等地外出开展项目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促进了华电珙县电厂一期工程、拉法基瑞安水泥二期工程、天池集团金堂煤矿、双三水泥异地技改、欧冠陶瓷、全友家私中纤板等重大项目的成功签约和落户实施。
四是优化发展软环境,搭建投资合作平台。该县在财政扶持、规费、投资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灵活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政策。对来该县投资的客商,在户口办理、子女入学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政策,一切为了全县的发展。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供“一条龙”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成立县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工作方式。
五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山区县,珙县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过去由于落后、僵化的观念影响,长期守着资源却无钱花。2006年以后,该县通过煤炭变电、石头变水泥、陶土变陶瓷、林木变板材、竹荪变调味品、酒、饮料等健康食品,不断转换资源优势,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华电珙县电厂建成投产,煤炭变成电这一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形式,使珙县以煤炭销售为主的工业格局从此退出历史;拉法基双马二期、双三水泥异地技改项目的开工建设,到2011年底,珙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将达到日产9000吨,年生产规模近400万吨,清洁环保的水泥生产方式将成为珙县水泥生产主体;四川欧冠陶瓷建高档墙地砖生产基地建设,将会挖掘出储量达10亿吨的珙县陶土资源,拉开珙县建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珙县申宇木业的建成改变了珙县多年来林业经济以出售原木为主,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的格局,实现林业、工业强强联手。通过转换资源优势,珙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不断升级。
在抓工业的同时,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实施特色富民战略,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竹荪、畜牧等优势产业。据调查,2006年以来新增农业专合组织78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建成“百万元村”158个、“千万元村”6个、“亿元村”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3001元增长到2010年的5640元,净增2639元。
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第一目标,民生民本呈现新气象
珙县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共享”主题,全力实践包容性增长理念,树立“民生先于一切、民生优于一切、民生重于一切”的思想,顺应全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带着感情,带着真情,始终把富民惠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致力改善城乡环境,努力使人居环境更优。围绕建设川南城市群首个县级市目标,珙县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最佳路径,多方筹资15亿元,强力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六个一”工程(一河即巡场河治理,一水即解决县城居民饮水难问题,一路即过境公路改造,一街即升级改造商业步行街,一场即休闲文化广场,一馆即体育馆),开展“三年交通大会战”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修复了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上长期遗留的“硬伤”,新增县域城镇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县域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3.2%提高到2009年的39.1%年均提升1.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等级公路里程从2005年的600公里提升到2009年的1367公里、增长1.28倍,通村路硬化率达到80%、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精心打造“河西商旅”、“河东购物中心”、“六条人气街”和“三大群众休闲广场”,成功摘掉“全省严重缺水县城”帽子,巡场河滨河两路被评为宜宾市“十佳最美街道”,“饮水治河”工程被评为“群众最满意工程”。
致力维护民生民利,努力使社会保障更优。“发展凝聚民心、干事赢取民心、亲民温暖民心”。在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引下,珙县广大城乡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实惠,公共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009年末,珙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就基本形成,城镇和农村“低保”全面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并在全省率先启动的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不仅让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县,更为全县32万农村群众每年争取到超过3000万元上级养老补助资金,让广大城乡群众在全市率先过上了“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的美好生活。
致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使群众素养更优。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乡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均衡发展,着力实现“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加快实现人口现代化”目标。全县“十一五”期间升入大学人数比“十五”期间增长38.9%,“关爱女孩”行动通过省终期评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完成。
为了确保为民造福目标的实现,珙县还创造性地在县乡两级探索实施了“党群服务直通工程”,着力构建服务型基层党委政府,破解了服务群众的运行体制这一难题。
“发展凝聚民心、干事赢取民心、亲民才能温暖民心”,田文平说。在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引下,该县广大城乡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实惠,公共需求得到有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