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江南鱼米之乡,如今满眼是干涸的鱼塘和干裂的稻田。
持续数月的罕见干旱,让有“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之称的湖北荆州市水产业遭受重创,约150万亩水产养殖水面受灾,占了全部放养水面的近七成。大旱面前,以湖为家、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如何生活?记者来到荆州展开调查。
5月28日,荆州市监利县福田寺镇渔民刘巨庭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带记者到他家去采访。一个半小时后,刘巨庭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一条船说:“那就是我的家了。”
放眼望去,洪湖已几近水洼,像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沼泽。刘巨庭的船家就泊在他们祖祖辈辈苦心经营的福田寺镇洪湖养殖场。里面横七竖八地“趴”着数十艘搁浅的渔船。
自去年冬天以来,我国第7大淡水湖泊洪湖降水量仅有历史同期的四分之一,尤其是4月中旬至今,洪湖所在的洪湖市和监利县连续一个多月无透雨,江河水位降至历史最低,水产业遭受重创。就在一个月前,以湖为家的渔民因断水断粮,不得已被转移到了岸边临时的救灾点。
“我在洪湖生活了快50年,平生还是头一次见到湖底。之前都是坐水上快艇,一趟只用10多分钟,现在要走1到2个小时。监利县境内的洪湖已经干了,洪湖市那边由于地势低,还有条不足半米深的水道,如果再干旱下去,洪湖也就彻底干了。”
沿途,记者看到大量的荷叶和水草因暴晒而枯萎。淤泥中不时散发出腐烂的恶臭。有不少渔民挽着裤腿在湖里捞死鱼虾,加工成粉末做饲料和肥料以减少损失。
刘巨庭说,这里曾住着100多口人。船房里面设有厨房,家用电器也都有。大旱发生后,渔民生活越来越艰难。“生活物资运不进来,加上饮水困难,渔民只能上岸投亲靠友。继续留在湖里的,政府给每人补助了200元。”
据了解,福田寺镇渔场已有6艘船搁浅在暴露的湖滩上,时间一长就拦腰折断了。每艘船大约6万元,仅此一项就损失30多万元。
但最让刘巨庭痛心的还是湖里放养的螃蟹和鱼虾,如今都已经死光了,让他血本无归。
“今年借贷投入了150万,没想到旱情这么严重。一直盼着下雨再养大一点可以卖个好价钱,结果盼不到雨,没有水,鱼苗蟹苗都死光了。”
记者从当地水产部门了解到,像福田寺镇这样的专业养殖场,监利县一共有四家,涉及渔民323户,共1294人。有些渔民在鱼蟹旱死之后就改养小龙虾。小龙虾生存能力非常强,没想到水位一降再降,龙虾苗也旱死了。
据荆州市水产局局长肖家浩介绍,六七月份原本是小龙虾集中上市的季节,而如今小龙虾大面积减产,已减产2万吨。
在荆州市荆州区一些小餐馆里,去年每锅只卖60元的小龙虾,如今价格飙升到了90元左右。“现在货源紧,能进到货就不错了,还得托熟人,但说实话,因为水少了,龙虾个头都比较小,味道也就不如以前了。”一位在荆州区老南门开店的欧阳老板说。
小龙虾损失仅是水产大市受灾情况的冰山一角。据荆州市水产局最新统计,全市共有147万多亩养殖水面受灾,其中精养鱼池和湖泊、水库、河沟等受灾严重,成鱼损失7万吨,鱼种损失2万吨,虾蟹等水产品损失4万多吨,渔业总经济损失14.8亿元。
“荆州去年被授予"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称号,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水产强市,可正当大家朝目标奋进的时候,遇到了50年一遇旱情。水产损失惨重,损失与日俱增。如果旱情持续,年初提出的渔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贡献200元的目标恐怕很难实现了。”肖家浩一脸愁容地对记者说。
肖家浩说:“关键还是要保障人畜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尽量减少渔业损失。”据介绍,为减少水体负载,缓解溶氧压力,荆州市的监利县、洪湖市、公安县等地采取了“捕大留小”的措施,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尽快捕捞销售,以降低渔业损失。
荆州水产部门还以公开信的形式指导渔民科学抗灾,全力保护好鱼苗鱼种和鱼类亲本,为灾后秋繁打好基础。全市各地正采取水库放水、江河引水、筑坝蓄水、疏渠畅水、泵站提水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渔业生产用水。对有水的池塘,加强日常管理,勤巡池、多投喂、及时调节水质,以保证成鱼正常生长。
监利县增购潜水泵15台,在长江江段增加三座抗旱泵站从长江提水。公安县计划打机井700多口,大井每口补贴2万元,小井每口补贴1000元。目前,共有15支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的专业打井队在旱灾区忙碌。
“当前正是苗种生产的关键时期,前段时间鱼苗孵化只完成30%的孵化量,距离目标还有很远。大旱对荆州水产业的打击是致命的。”肖家浩说。
今年罕见的大旱,是对“渔业大市”荆州农田水利设施的一次严峻考验。
据了解,荆州所属的四湖地区原本是全国有名的“水袋子”,洪涝灾害频发。长期以来,荆州重防洪排涝,轻引水灌溉,所以排水设施比较齐全,但引水设施严重不足。
采访中,一些群众反映,今年的大旱主要是雨水偏少引起,虽然湖泊、水库、塘堰、河沟水资源有限,但紧邻长江的地方还是有水可取。但实际上荆州沿长江的洪湖、监利等水产大县,普遍缺乏引水设施,当前抗旱都是紧急从外地引进的抽水泵。
由于可用水资源有限,一些地方因为“抢水”引发争执。荆州的洪湖、长湖等水位下降后,沿湖村民开始围湖打堤、造田造池,这也给湿地长远保护带来了隐患。
水产大市今年渔业遭受重创,除了大旱“天灾”,还有水产基础设施改进不够等“人祸”因素。荆州市精养鱼池有近70万亩,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挖的,水电路不通,池塘淤塞老化严重,保水深度平均不足1.2米,池塘水容量有限。
为此,荆州市水产部门提出,将用5年左右时间,按照“小改大、浅改深、低改高”、保水深度2.5米以上和“硬化护坡达标、排灌增氧配套”的要求,在全市开展精养鱼池标准化升级改造,以实现旱涝保收的目标。
在采访中,一些渔民纷纷反映,去年遭遇洪涝灾害,今年又逢罕见旱灾,损失巨大,但没有任何保险来补偿,他们强烈呼吁享受农民同等待遇。监利县棋盘乡大湖养殖场负责人孙传华问记者:“农民种田都有保险,遇旱涝灾害都可以得到补助。为啥我们养鱼的就没有?”
据了解,湖北省目前已开展了政策性“三农”保险,对水稻、奶牛和种猪等实施保险,近期还新增了油菜和棉花保险试点。
对此,一些渔业管理人士和渔业专家建议建立渔民保险制度。肖家浩说,渔业作为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之一,应考虑建立健全相关保险制度,尤其是针对旱涝大灾应有政策性保障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地方发展水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农民(渔民)增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