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0月18日,在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中国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前左)同澳大利亚中西部铁矿公司总裁泰勒签署合作开发铁矿的合资项目协议后握手。记者
米立公 摄 |
距离5月16日已经过去十天时间了。
黄天文每天还会去位于中关村核心地带的中钢大楼他的办公室进行一些交接工作。也许对他而言,并没有预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离开这个战斗了7年的地方。也许他从来没有这样轻松,放慢自己的脚步,仔细思索。
这位外表温文尔雅,而行事作风果断干练的掌门人,曾有带领中钢集团从一家销售收入只有130亿元的商贸企业,发展成为销售收入1860亿元的世界500强的辉煌;也有由于和山西中宇、纵横钢铁等中小钢企的合作,最终致使中钢集团的88.07亿元资金难以抽身的窘迫。
黄天文离开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背影,更是一番思考。中钢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也给更多的央企敲响了警钟。
下一个中钢,会是谁?
黄天文“非光荣”退场
2011年5月16日,像每次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一样。对于中钢内部的很多员工而言,这一天和平时每个周一没什么不同,就像任何一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一样,按部就班的工作、开会,向上级汇报情况,偶尔也会和旁边的同事聊聊琐事。
国资委一行人的突然造访,让这样平静的一天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下午两点钟开始召开的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国资委副主任金阳和国资委企干二局局长姜志刚出席。姜志刚在会上宣布了黄天文去职的决定。
“黄总要走了!”当黄天文被免职的消息宣布后,“惊讶”和“始料不及”这两个词能形象地形容中钢员工的心情。尽管在会议上,国资委副主任金阳在讲话中肯定了过去几年中钢集团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强调人事变动是由于工作需要。
根据公开资料,黄天文1978年8月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1986年7月获得美国塞顿霍尔大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五矿集团运输处副处长、处长,五矿国际货运公司总经理,中国五矿集团总裁助理、副总裁。2003年12月,黄天文出任中钢集团总裁,并在2008年中钢股份成立后成为公司的董事长。
然而,一个事实却摆在眼前:现年56岁的黄天文属于副部级干部,尚不到退休年龄“红线”。其继任者、现年53岁的贾宝军,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他是国资委任命,在2010年3月从武钢空降至中钢集团的。此前从2006年起,贾宝军是武钢集团副总经理,主要负责采购和销售工作。
尽管并未得到证实,这些蛛丝马迹似乎都暗示着,这个突然的事件其实已经早有安排。而按照各方说法,中钢集团管理层早在5月13日已经知晓这一结果,但三天后才召开中层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人事变动。
为什么黄天文被免职?黄天文下一站又在哪里?中钢的下一站又在哪里?这些问号伴随着黄天文的离职浮现在很多中钢员工的脑海中。
根据中钢集团网站的消息,人事变动后中钢集团的主要活动是专题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目前没有信息显示中钢集团会有新的变动或调整。《经济参考报》记者电话询问此事,中钢股份董事会秘书、新闻发言人李可杰表示,人事变动不会影响中钢集团的发展,目前工作仍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中钢集团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利用“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期抓紧发展壮大自己。
而对中钢集团最近一两年的第一要务—整体上市来说,李可杰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整体上市还在准备中,没有确切的时间表,不过“高层人事变动跟整体上市是两个性质的事情,黄总职务是国资委根据工作需要作出的决定,整体上市则是根据公司发展的情况准备的,所以不会产生影响”。
靠“铁矿石”发迹
“就是中钢不生产一吨钢,也没有一个钢铁厂,但钢铁企业离不开它。”这句话,多次见诸于报端,也是黄天文本人对“中钢模式”的一种贴切的概括。
中钢的发迹和国内钢铁行业有很大关系。
1993年2月,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的前身即中国钢铁工贸集团公司由当时的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批准成立,公司由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中国钢铁炉料总公司、中国国际钢铁投资公司和中国冶金钢材加工公司共同组建。
中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层向《经济参考报》回忆说,铁矿石市场需求近几年的爆发性增长,不仅令中钢交出了漂亮了业绩,同时也为后期扩张积累的最宝贵的资本。
早在多年前,为了更好地在中国销售铁矿石,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山在中国采取的销售策略主要是以长期供货为主。具体而言就是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的钢铁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签订年度长期供货协议,价格也是按照谈判取得,以年度为准。而中钢作为最大的钢铁贸易公司,自然在三大矿山合作的榜单之上。
正因为如此,在2009年之前,铁矿石定价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以满足国内中小钢厂为主的现货销售的价格,另一种是针对大型钢铁企业和贸易公司的长协价格。
“他(黄天文)来的是恰逢其时,在2003年铁矿石很难销售,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差,2003年下半年,铁矿石现货和长协的价差迅速拉大,作为贸易企业,中钢简直就像中了彩票。”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一组数据非常可观,自2003年钢铁产量进入迅猛增长,2003年铁矿石需求量一年增加将近7000万,2004年7000万,2005年增加了1.4亿吨。2006年增加了9000万,2007年增加1个亿。
随着国内对铁矿石需求的增加,铁矿石长协矿和现货矿的价格也开始发生变化。2003年的铁矿石长协矿平均到岸价约为32美元/吨,当年的现货矿价格约为37美元/吨。而到了2004年的长协矿上涨19%,平均到岸价约为31美元。而当年的现货价格价格直接飙升到80美元/吨。类似这一组数字的情况一直保持了近10年。
“铁矿石国内现货市场价差最高可以达到将近100美元/吨。那个时候手中握有数量可观的长协矿,就意味着已经到手的巨大的利润。”上述人士坦言。
从中钢集团的表现可以看出,2003年,中钢集团销售收入只有130亿元,2004年到2007年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600亿元、1200亿元整数关口,四年增长867%。市场影响也有明显提高,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由2003年的第150位上升到了2008年的第33位;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排名,由2003年的第105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21位;在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59位上升到了2008年的第15位。
“快速扩张”的中钢样本
熟悉黄天文的人都知道,和温文尔雅的外表不同,在处理公司事务方面,“果断”、“力排众议”这些词汇才能描述黄天文的性格特征,而在这些特征的支撑下,黄天文也推进了中钢的一场大变革。
从中钢的扩张步伐中不难看出,黄天文从接手中钢开始,就立志将其打造成巨无霸式的央企范本。
“和中移动、中石油相比,像中钢也是‘中’字开头的央企,但是规模显得非常逊色。而黄天文接手时候的中钢也面临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当时正值央企做大做强大发展时期,如果不能做大,中钢很有可能被兼并重组,甚至被摘掉‘央企’这顶帽子。”中钢的一位资深人士对《经济参考报》坦言,而中钢希望做的是,从单纯的贸易企业更多向实体行业转型。
无论是政绩冲动,还是发展必须。中钢的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咂舌。
在黄天文的带领下,从2005年到2007年6月,中钢集团先后兼并重组了国内7家行业龙头企业:其中,西安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是西北地区综合能力最强的大型冶金设备制造厂;洛阳耐火材料集团是国内最大、品种最全的耐火材料生产厂家;吉林炭素股份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国际炭素四强之一;邢台机械轧辊(集团)是中国第一家冶金轧辊一专业生产企业;吉林新冶设备有限公司具备机械、电气控制、变压器制造为一体的生产能力,以生产制造矿热炉机电成套设备、炭素行业机电成套设备为主导产品;衡阳有色冶金机械制造总厂是我国重型冶金设备制造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具备集研发制造冶金矿山及有色工业成台套设备一于一体的综合实力。
而在海外,黄天文将海外办事处改组为海外控股公司,提出三年内实现国内、海外销售收入各占一半。2005年7月,黄天文将40岁出头的青年高管蒋宏提至副总位置,分管中钢海外业务。2008年9月15日,经过近10个月的多边厮杀后,中钢集团正式完成对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Midwest Corporation的收购,中国企业首起海外“敌意”并购案告一段落。
中钢集团的企业形态传统上属商贸企业,以国内外贸易为主,而这种新的“中钢模式”的说法在层层并购重组中逐步强化,而黄天文也曾经表示,不论是中钢模式还是中钢现象的说法,都是对其一种鼓励。
正如他面对媒体时“信心满满”的表情一样,黄天文经过七年奋战,留给中钢集团的是年收入超过1800亿元的巨无霸式企业集团并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业绩比起他2003年12月出任中钢集团总裁时暴增近15倍。
在2007年初,中钢就提出争取2010年前后能够基本达到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基本条件。而在2009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世界企业五百强,中国中钢集团公司首次进入,排名第372位。中钢提前完成了任务。2009年12月,黄天文入选“中国经济百人榜2009年度10大经济人物”。
中钢集团在2008年被国资委评选为国有企业十大典型,并得到官方媒体集中式的正面报道,也就在那时,中钢集团的发展战略被冠名为“中钢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还对此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2010年,中国社科院出版《中国中钢集团公司考察》一书。
“外强中干”的风控之痛
除了在工作方面的雷厉风行,黄天文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
在中钢集团的内部上下都知道,在黄天文上任之后,中钢的变化渗入到了企业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以前,穿着休闲的服装上班不会被批评,而现在,西装革履的装束是必要;以前,公文的写作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而现在,一系列细致到字体的要求逐渐出台。
黄天文希望从点滴上塑造中钢成为一个标准的国际500强企业。
“表面的功夫不能代替的内功的修炼,看上去很美并非实际就很美。快速的扩张中,隐患就一定会出现。”中钢内部的一位人士这样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描述自己真实的感受。在他和他身边的同事看来,中钢每年都能上交一份亮丽的答卷,但是在这份答卷背后隐藏的巨大潜在风险,也伴随着答卷分数的提高而越来越凸显出来。
2007年年底,中钢集团方面对外披露称,正谋划进入资本市场,上报国务院的上市计划已得到批准,下一步将报批国资委。集团内部也已经成立了代号为“长江办”的部门专门负责上市工作,但是中钢集团的上市计划迟迟未能“成行”。
“这个里面和中钢集团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混乱的管理不无关系。”上述人士直言不讳地说。他坦言,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应该一直是黄天文的心头之痛。在7年多的快速扩张中,中钢的负债率也达到了90%的高位。
而黄天文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钢2003年至2010年间的负债率基本上都在同一水平上,确实是比较高。“国家给中钢的注册资本金本身就很少,2003年给我们注册资本金就2亿元左右。中钢要发展,钱从哪里来?除了自身积累,只能靠银行借贷。”黄天文说。
根据审计署在2010年5月对中钢集团开展了调查,从中钢在香港的子公司中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入手,进而延伸至中钢集团。审计发现,中钢财务管理混乱,决策无序,投资冒险。2007年,中钢集团与山西中宇钢铁有限公司签订了有效期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钢将通过旗下的中钢钢铁包销五年山西中宇的产品。然而,山西中宇始终经营不善,2010年8月份,审计署发现中钢集团被山西中宇占用的资金已近40亿元。
而在此前与邯郸纵横钢铁合作上,中钢集团也采取了类似的合作模式,并垫付了巨额资金。资料显示,纵横钢铁在沧州黄骅港开发区新建的钢铁项目,2007年开始筹建,总投资160亿元,其中重要工程都由中钢集团负责承建。和山西中宇、纵横钢铁等中小钢企的合作,最终使中钢集团的88.07亿元资金难以抽身,令整个集团焦头烂额。
而在海外项目上,上述所提的2008年中钢以14亿美元敌意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矿业公司100%股权,原计划年产铁矿石3000万吨以上;但直到2009年这一项目还处于前期勘探阶段。为了这个项目中钢向银行贷款不少,每年还本付息的压力都在增大。
中钢的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回忆,针对上述海外项目其实有很多周折,当时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曾经有多位高层对于上述项目明确提出异议,而作为“一把手”的黄天文根本没有采纳这些“逆耳”忠言。
黄天文对此的解释是,“矿的投资都是投资大,回收时间长,难度大的项目,不会立竿见影,不少人看不到现在的前景。”
无论是海外收购带来的浮亏也好,还是国内投资屡屡失误的“黑洞”,曾经的“央企范本”,“中钢模式”已经开始走向尴尬。随之而来,中钢的盈利能力也越来越让大股东国资委难以认可。2009年,中钢集团向国资委报告利润5.8亿元,但扣除政府补助、汇兑收益等非经营性收益后,主业亏损3.8亿元。
谁是下一个“中钢”?
无论是黄天文还是他所领导的中钢,都仅仅是央企大军中的一个缩影。它所暴露出的扩张与躁动也仅仅整个央企改革大潮中的“冰山一角”。
就在国资委宣布免去黄天文中钢集团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职务的第四天,5月20日,审计署发布17户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违规、违法问题达780多项,这些问题集中在过度福利、违规投资、违规持股、财务漏洞等。
根据审计署企业司负责人的表述,央企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发生在二、三级企业,足以说明中央企业的管控还需进一步提高。
令人震惊的是,据审计署公开的审计结果,17家央企被查出因决策失误或投资造成巨额亏损的问题。审计公告披露,三峡公司2006年至2009年,在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投入10.68亿元建设两座抽水蓄能电站。两项目当前处于停滞状态,面临损失风险;2007年,大唐集团所属企业违反与德国鲁奇公司的合同约定,自行采购设备金额6462.79万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71.55万元;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所属中化国际等3家企业在投资风险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了太仓兴国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5个项目,截至2009年底投资累计亏损美元1700万元、人民币5.59亿元;中粮香港总投资11415.25万元的一家企业经营亏损严重,自2006年7月停产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损益不实的现象几乎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央企身上发生。例如,2007年,审计署发现中石油等3家央企少计利润超过70亿元;神华集团也曾被查出在2008年度财务收支中少计资产8.91亿元、少计负债1.37亿元、少计利润7.55亿元;此次审计也查出电科院所属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五户企业2007年至2009年少计利润超过1.5亿元。
“如何通过内部整合提高集团管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是许多中央企业面临的一项任务。”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不久前的中央企业管理创新暨全面风险管理经验交流会议上指出。
黄天文离开了战斗了7年的地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背影,更是一番思考,中钢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也给更多的央企敲响了警钟。
下一个中钢,会是谁?无人可以做出预测。但是肯定的是,在央企的光环下,在华丽的外表下,如何修炼好内功是每个央企都要做好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