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继承中创新,仍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辉煌。
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景德镇传统的陶瓷产业普遍出现效益滑坡,资产负债高、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走到难以为继、面临解体、陷入发展危机的关头。
进入新世纪,景德镇痛下决心,在对陶瓷产业的国内外背景、发展态势以及本地陶瓷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后,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高新技术陶瓷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格局,开始了陶瓷复兴之路。
辉煌:白色的金子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史籍记载,景德镇东晋开始建镇,因位于昌江之南,故最早称为“昌南镇”。后因大将陶侃擒寇于此,改称“新平镇”。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诏命该地烧制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款,所制瓷器“光致茂美,四方竞效”。不久,真宗皇帝下诏改镇名为“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并保留至今。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陶瓷工业非常繁荣。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1800多年来,景德瓷器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这里出产的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瓷器因此被欧洲人称为“白色的金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规模都令其他古瓷望尘莫及。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对当时中华民国时期的陶瓷企业和作坊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陶瓷生产规模空前扩大,瓷器产品的品种也异常丰富,形成了以日用瓷为主体,艺术、建筑、工业、电子等各类陶瓷共同发展的陶瓷工业体系。1958年景德镇还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高级陶瓷人才的高等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陶瓷科研教育中心。1960年代至1980年代,当时不到40万人口的景德镇市区号称有8万陶瓷工人,瓷业成为景德镇的经济支柱。
据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辉煌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值占全国的20%以上,直到1970年末,陶瓷产业的规模,无论潮州还是曾与景德镇并称三大古瓷都的福建德化,均难望景德镇项背。目前,景德镇独特的瓷业习俗和制瓷技艺中,有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瓷坊歌谣、制瓷工具制作技艺等40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营造技艺,更是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时,景德镇的陶瓷厂非常红火,福利好,名声大。能在国营瓷厂谋一个编制,一点不亚于现在政府部门公务员的铁饭碗,很自豪。”景德镇官方授匾的“陶瓷世家”第四代唯一的传人,41岁的孙立新回忆,1981年,在父亲的争取下,孙立新获得了父亲所在的红旗瓷厂的一个入厂指标,13岁的他成了厂里最小的工人。
孙立新说,红旗瓷厂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采取公私合营的模式,撤并大小陶瓷工厂与作坊,陆续建立起十大国营瓷厂,集中了当时从设计、制作到画坯等各方面的精英人才,红旗瓷厂便是其中一家。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在这种有计划的整合与推动下又一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辉煌通道。
衰落:瓷都名号旁落他乡
然而,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化的冲击让以手工艺术瓷为主的景德镇难以招架、逐渐衰落,原有的十大瓷场无可奈何地以破产结束了曾经的辉煌,甚至瓷都的名号也旁落他乡。随着其他陶瓷产区发展的风起云涌,景德镇“瓷都”地位越发岌岌可危。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沿海地区一些民营陶瓷企业纷纷引入资本,走上现代化企业之路,而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景德镇陶瓷业开始走进了死胡同,工厂效益大幅下滑。1995年,当地政府采用了“化整为零”的策略,十家大的国有陶瓷厂迅速瓦解。
随着大批陶瓷产业工人下岗,陶瓷在景德镇的经济比重已大大下降,民营企业及遍布大街小巷的瓷器作坊成为景德镇瓷器产品的主要提供者。而小作坊的最大的弊端是,资本薄弱,规模过小,产能不足,致使在技术研发上无法跟上时代。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改革开放之后,景德镇陶瓷仅以艺术瓷为主,日用瓷上的新进展几乎是空白,全市陶瓷年产值长期徘徊不前。
而小作坊更为严峻的现状是,为了生存,组团周游全国进行“地摊”展销几乎成为十几年来唯一的销售渠道。这种地摊展销形式,给小企业带来短期效益的同时,也使得景德镇瓷器自降身价,砸了景德镇的金字招牌,葬送了景德镇的长远利益。
此外,传统陶瓷技艺面临失传,景德镇开始留不住人了。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或景德镇高专毕业的学生,更多的选择去了沿海陶瓷产区。
在古窑瓷厂展示手工拉坯的76岁老艺人王炎生,从事这项技艺已60多年。他有一次性做成空心葫芦的绝活。他说,学习拉坯不仅要勤奋,还要有悟性,一般从小学。但他现在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不是他不想教,而是没人愿学。”负责剐坯的80岁艺人曹开永则告诉记者,他们以前学制瓷时,一个人就学一个工种,一个工序要跟师傅学3年。他说,剐坯工序难度高,而且累,和机器相比,手工制瓷效率低,赚不到钱,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在老手艺上花费心思。
然而,景德镇陶瓷面临的问题远不止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日用瓷及支撑着景德镇瓷都地位的陈设艺术瓷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市场上大肆仿冒、盗用景德镇陶瓷外观设计、知名商标和名人名作的案件屡见不鲜。“景德镇制造”的市场进一步萎缩。
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德镇陶瓷遭到的侵权行为可以分为六类:侵犯专利权。如江西省玉风瓷厂设计生产的“公仆杯”获得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后,曾被大肆仿冒,并以低廉的价格在本地和外地市场上销售;侵犯商标专用权。如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持有的“龙珠阁”牌著名商标,被屡屡侵权。尤其是外地陶瓷生产企业,贴上该商标标识,冒充景瓷销售,甚至出口到国外;滥用“景德镇”证明商标(驰名商标)。由于这款标识长期被外地粗制滥造的陶瓷所仿冒,致使“景德镇”标识陶瓷销售量逐年萎缩;仿冒名人名作、侵犯著作权。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为牟取暴利,仿照名人的绘画风格和签名,制作所谓的名人作品,高价销售。如张松茂的“春江花月夜”瓷板画,被北京某工艺公司假冒,并高价出售;侵犯商业秘密和不正当竞争,如海畅公司的“法蓝瓷”。这家公司部分员工曾经带走技术到本市个别企业和外地陶瓷厂家制造与“法蓝瓷”公司相同或近似的知名商品,使消费者产生误认误购,损害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其他侵权纠纷。如技术成果合作、转让产生的侵权纠纷等。
“几个月的苦心设计很可能被人花几分钟就仿冒了,打击最大的是创作者的激情,伤害最深的是景瓷发展的根基。”景德镇的环球陶瓷实业公司董事长董克勤说,公司2004年设计生产的陶瓷首饰系列产品,目前至少遭到上百家厂家的仿冒侵权,价钱则由当初的每件70多元跌至现在的每件5元钱,设计人员的收入也因此直线下降。
由于侵权手法繁多,法院受理相关案件后又面临难以取证的困扰,维权成本过高使部分受侵害者望而却步,法律维权常常面临尴尬。这名负责人说,侵权者生产地点日趋隐蔽,其销售获利证据无法获得,导致法院难以对违法企业进行有效制裁,一方面违法成本过低,另一方面维权者诉诸法院后却要承担时间、金钱上的巨大成本。
2003年,潮州陶瓷以116.8亿元的年产值和6.43亿美元的出口额,成为现代陶瓷生产的“集大成者”。2004年,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将“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了潮州。“瓷都”封号旁落,在对景德镇造成巨大打击的同时,也让景德镇再也无法回避重现辉煌的难题。
复兴:重塑陶瓷艺术圣城
为了重振严重萎缩的陶瓷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景德镇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参与景德镇陶瓷工业。科技部、商务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江西省政府部省共建国家陶瓷教育、科研、生产、商贸基地,景德镇陶瓷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的建设和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定期召开,被认为是官方仍然要主打景德镇陶瓷这张王牌的重要举措。
2009年瓷博会期间,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立,并计划到2015年,基地的投资总额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工业陶瓷等创意、策划、品牌、工艺、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以及国际陶瓷产业最有影响力的风向标。萨尼威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亚军认为,景德镇应该成为世界顶尖陶瓷专家云集的场所,而且完全有实力成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戛纳”。
5年前来到景德镇从事陶艺创作的德裔澳大利亚艺术家戴安娜说:“对艺术家而言,景德镇是属于全人类的陶瓷圣城!”她说,“这里有太多的艺术大师,具有梦幻般制瓷技艺的能工巧匠,以及从事陶艺创作的每一个环节的配套。”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成立仅仅是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实现了由传统陶瓷生产方式向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了以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创意陶瓷等为主要产品的大陶瓷产业格局。
景德镇官方2010年发布的资料认为,景德镇陶瓷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完成国企改革的陶瓷产业在开放中注入强大活力,陶瓷总量跨跃发展已连续两年实现70%的增长,高新技术陶瓷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独领风骚的艺术陶瓷、创新换代的日用陶瓷、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陶瓷、前景广阔的建筑卫生陶瓷、独具特色的创意陶瓷的大陶瓷新产业格局。以高新技术陶瓷为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陶瓷创新并引领大陶瓷产业的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手工制瓷的后备人才问题,景德镇市教育部门兴办特色教育,在大中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许多与陶瓷相关的专业课程。景德镇古窑瓷厂也克服重重困难,改善老艺人的生活条件,鼓励老艺人带徒传艺。
而面对仿冒现象,景德镇开出了“不断创新”的药方。“只有通过不断创新,让仿冒者跟不上自己的步伐,或许才是杜绝仿冒的最好方法。”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崇礼说,公司现在每个季度推出的新产品,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仿冒者难以仿冒,如果仅靠打击不靠创新,仿冒现象只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景德镇陶瓷产业衰落主要是因为规模小,但它的文化内核还在、技术核心还在,优势还会凸显。”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郭立对景德镇重现辉煌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