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审计署发布17家央企审计报告,中化集团被点了名。中化集团由于部分项目风险论证不足和内部管控问题,使部分国内及海外项目造成了亏损。
“我们对审计报告非常重视,认可当中所指出问题,并且认真进行了整改。”5月22日,中化集团办公厅主任李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化集团过去是以贸易为背景的企业,在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确实在管理上存在不够到位的地方。”
同时,他也强调,在不回避问题的同时,中化集团对自己的战略也一直有着明晰的认识。比如此次审计报告中所涉及的部分亏损项目,因“处于开工建设前期”,尚未达到周期性评估的时机;部分财务问题,则并未对公司造成实质影响。
项目投资疏漏
审计署对中化集团的审计涉及其本部及所属15家企业,涉及资产额1289.59亿元,占中化集团资产总额的75.15%。
报告指出,中化集团旗下中化国际等3家企业在投资风险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了太仓兴国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5个项目,截至2009年底投资累计亏损美元1700万元、人民币5.59亿元。
此外,至2009年底,中化集团投资开发的6个海外油气田项目中,有2个项目虽盈利但未达到可行性研究的预期目标,累计净现金流比预测少1.33亿美元;3个项目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
国内、国际的这两大类亏损投资,成为中化集团最“扎眼”的不良表现,在李强看来,这也正是中化集团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疏漏案例。
“太仓兴国实业的项目始于七八年之前,当时中化刚刚从贸易商角色转型不久,的确存在着对项目论证不太充分、对市场判断和投资风险经验不足的问题。”他表示,在经过对这个项目加强管理后,实际上到2010年已经实现大幅度减亏。
海外投资需周期检验
而上述中化集团海外资产投资亏损的消息,似乎更加牵动市场的关注。
据记者从中化方面获悉,审计报告所指的2个“虽盈利但未达到可行性研究预期目标”的项目,为中化也门,及其在国内唯一一个油气田
肇东项目;而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的三个项目,分别为Atlantis公司、CRS资源(厄瓜多尔)有限公司、及印尼的一个项目。
“我们海外勘探开发项目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这些项目目前都还在开发生产的过程中。我们考虑评价上游勘探开发项目,应从一个项目的周期来看,而非短期内是赚还是亏。审计的内容,是一种动态评估。”
22日,李强告诉本报记者,“中化过去做石油贸易,从2002年开始,我们响应
走出去
号召,开始进行上游勘探开发业务,这既是国家获取石油资源的需要,也是中化企业战略转型的必然,从战略上讲,我们必须要这么做。”
李强表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我们已经在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25个区块,也成为国家海外资源储备的生力军。从战略上看我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从总体区块来看,也是盈利的。而个别区块短期内的盈亏,我们认为也属正常。”
内部管控挑战
事实上,早在数年之前,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就曾清晰提出:“中化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内部”。
他还表示,中化庆幸没有出现过战略失误,但在执行层面,仍有一些不足。比如投资项目管理上缺少经验,在市场的调研和生产的管理上也有一些不足。
如此次审计报告显示,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中化集团国内某新型专利产品出口前未进行专利检索,在美国引发诉讼造成损失1.07亿元;所属中化国际在钢材贸易中未能严格审查客户资质并及时控制货权被诈骗,在物资采购时既未认真检验也未对不合格货物及时行使拒付权利,共造成损失2561.06万元。
“能够立即整改的我们都已一项项落实整改要求,纠正调整的都已基本完毕。对我们整体会计报表的影响是比较轻微的。”李强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17家央企审计报告中普遍反映的问题,多出现于央企下属的二三级企业中。
“这既涉及产业投资问题,又涉及投资主体产权关系问题,是产业投资和产权关系的一个交接点。央企规模大,内部产权关系链条比较长,又有多级公司。如何提高宝塔尖上母公司的管控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5月22日,经济学者常修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提高母公司的调动和配置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全球大型跨国公司都倾向于实行扁平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