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采购领域发生的一连串“只爱洋品牌排斥国货”事件,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部分政府采购专家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政府官员要有扶持民族产业的意识”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焕东
政府采购具有导向作用,如果政府部门带头采购,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也就是对市场有着较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这样国货的市场才会慢慢拓展。相反,如果连政府都不愿意购买国货,那社会公众就更难对国货形成认同。政府官员要有扶持民族产业的意识,这是最关键也是目前最缺乏的。
要充分政府采购在支持国货方面的导向作用,亟待明确国货相关概念和标准,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确保购买国货政策的切实执行。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不购买国货应受到处罚的规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采购本国货物”成为一纸空文。
“可以买好东西,但不一定要买进口”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何红锋
一两年前到部分高校调研时,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几乎所有高校领导都没有买国货的意识。高校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行为,应该属于政府采购范畴。那么,从政府采购角度讲,不购买国货一点道理都没有,你可以买好东西,但不是一定要买进口。
按理说,要买外国产品是要经过批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并没有相应的审批程序。现在包括部分高校在内的相当一部分行业,购买国货的要求形同虚设,各地对购买国货的政策执行力度很差。前些年,指定购买进口货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行为都应受到制止。
“许多地方在政府采购方面都有浓厚的洋品牌情结”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黄冬如
国外的部分品牌产品,比如一些专用设备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科技含量比较高、价值相对比较突出,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注重产品创新,国内产品的质量、服务和价值越来越好,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在同等价格下,与国外品牌相比较,综合价值越来越高。
目前,许多地方在政府采购方面都有浓厚的洋品牌情结,这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从政府采购发展趋势来看,这种转变速度明显加快。不过,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地方个别部门部分群体一味地贪洋求大、购买国货意识和对政策理解、执行不到位等现象。
为此,建议一方面,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比如强化进口产品有关规定的执行,包括采购前必须经申请、论证、认定后才可以进入采购程序等。另一方面,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应增强支持民族品牌、支持国货的政策意识。再者,应加强执法监督,产品质量主管部门、招投标主管部门、政府采购主管部门以及审计、人大、媒体等各方需形成合力进行监督,有关部门还应对违反政策行为予以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