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即将再次获得注资。
与中投公司成立时一次性获得2000亿美元注资不同,“虽仍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注资,但不再采用一次性的方式,而是希望形成一个长久的注资机制。”知情人士透露,“每年注资几百亿美元。”
来自有关部门的消息称,关于对中投二次注资的具体方式以及规模已经确定,目前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年内会有答案。
此时的中投公司正在承办第三届“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论坛”,26个国家的27只主权财富基金还在会后发布了“北京宣言”。5月13日,该论坛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中投公司邀请国内几大重要部委的专业人士介绍投资中国的政策背景。
“这是论坛第一次由承办国组织这类会议,因为现在‘中国’是世界范围内投资界的热门词,各家主权财富基金都非常关注。”接近中投公司的人士说。
5月12日,中投公司监事长金立群宣布:中投已经获得稳定连续的注资机制。
老方案之新运用
“这次不会一下子给2000亿美元,而是每年给几百亿元,持续几年,如果情况好,可能会就此形成一个机制,用于中投公司未来的增资。”接近决策层人士透露,即将实施的中投公司二次注资,虽方式仍然采用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的方式进行,但是,将尝试进行按年度拨款的注资模式。
由于2011年中国预算已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增资中投公司需要发行的特别国债,也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审查和批准。
“现在方案已经报到全国人大预算委了,应该没什么问题。”知情人士透露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投公司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汪建熙表示,中投的资金已经全部投资出去,并且一直在申请新的资金,但是新一轮注资要等待国务院的表态。
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4月出席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表示,中投公司近年来的投资回报处于不错的水平,董事会也一致主张应该给公司增资,扩大境外投资规模。
此前,对于中投公司的“二次注资”方式,曾有三个方案:一是沿用2007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储的方式;二是由央行直接向中投公司出资,由央行持有中投公司股份;三是外管局将外汇资金委托给中投公司用于投资。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最终决策者还是选定了由财政部发国债购买外储的方案给中投注资,因为发行特别国债涉及预算调整,已经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员会,待通过之后就会正式运作。”知情人士说。
2007年9月在北京成立的中投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从2007年8月29日到12月17日,财政部分八次发行1.55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利息为4.3%-4.69%之间,期限为10年和15年两种。按照当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比价为1∶7.75,向央行购买了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用于海外投资的部分约千亿美元,其余部分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投资境内金融机构。
由于按照2003年底修正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为此,特别国债的发行并非直接面对央行,而是由财政部向农行发行特别国债,再由央行向农行购买国债,以增加央行手中的国债持有量,并置换市场中流通的部分央行票据。
选择农行作为中间工具,是因2007年时只有农行尚未股改,操作起来无需经过董事会,比较迅捷。但在2010年7月农行上市后,该行再次承担中间人角色的可能性消失。
“这属于技术操作层面的安排。现在,国开行、进出口行都可以承担这种中间人角色,不会成为问题。”知情人士分析认为。
评价与争议
给中投公司进行二次注资,较之2007年末有着更为急迫的需求。因为中国外汇储备已经从那时的1.5万亿美元变成了愈3万亿美元。如何管理好这笔巨大的资金,已经成为一个难题。
中投公司成立之初,即明确了其作为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定位,但是在资本金之后的后续资金如何补充并无任何说法。
中投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继伟在公司成立后不久就明确表示,只有“我们赚钱了,人家才会把钱委托给我们。”言外之意很明确,投资业绩是所有问题的关键。然而,对于中投公司来说,管理2000亿美元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难的不是投资这块,而是如何评价。”接近中投公司的人士说。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投实现净利润231.3亿美元,2008年中投公司全球组合(即境外投资)回报率为-2.1%,公司资本回报率为6.8%,按照权益法计算的公司资本回报率为11.7%。
2009年中投海外投资回报率达到11.7%,合并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收益,总回报率达到12.9%。
楼继伟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公开表示,“算上特别国债的成本,中投平均每个工作日要赚3亿元才够本。”中投成立一年后,国务院明确中投不承担这笔债券利息,发债的利息由财政部承担。不过,从财政部的角度看,当然希望中投公司每年上缴的分红能够覆盖这部分利息。
澳大利亚主权养老基金未来基金(Future
Fund)总经理保罗?科斯特罗(Paul
Costello)介绍,未来基金追求的长期实际年收益率水平为5%(扣除通胀率以后),并且政府在2020年以前不需要动用这笔资金,因此长期投资的年限是10年,这一目标是由澳大利亚中央政府确定的。
而中投未被规定正式公开收益率目标,如何评价中投公司的投资业绩也缺乏明确的参考系。与此同时,由于中央汇金公司作为政策性投资机构,在商业银行和券商、保险机构的改制上市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每年为中投公司贡献超过千亿元的红利,中投公司的境外投资部分倒反而显得业绩平平。
2008年,中投公司成立之初,恰逢国际金融危机,包括挪威等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业绩均出现40%甚至更高的亏损,中投公司因为谨慎而保留了超过80%的现金,从而侥幸脱身,其全球资产组合投资业绩为-2.1%。
2009年、2010年中投公司快速调整投资组合,境外投资部分均实现了两位数的正增长。
“我们其实非常被动,任何一个投资都被说三道四。有时账面亏损被人为写成巨亏,而盈利又被说成是汇金的贡献,再加上发债的利息、人民币升值也算进来,基本上怎么干都得不到好话。”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中投公司内部人士说。
找准长期定位
较之中投公司的二次注资问题,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投公司的长期定位及其在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中的位置。
中投公司成立之初,外界的共识是,较之外管局,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目标排序上,中投的盈利性分量会更重,因此也会较外管局的投资更为积极,相形之下外管局的投资更优先于安全性和流动性。
如果将中投定位于能够承担更多风险的投资者,外管局相应的追求稳定收益,那么在中国这个大的投资主体下,如何划分两者的投资比例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两者的投资行为也应有相应的监督与考评机制。
从市场表现看,中投也有相对稳定的投资,包括美国国债之类;外管局也有高风险的投资,包括PE等私募股权投资,两者之间难以明确区分。尤其对于外界而言,各自的业绩基准(Benchmark)并不清晰。在中投和外管局之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配置原则,即究竟多少应放在外管局,多少应放在中投。只是在中投的可用资金已经投完之后,才考虑增资。这种缺乏预期的形势显然会影响双方的投资决策机制。
“作为一家看重长期收益的主权财富基金,每一项投资都被外界指指点点,账面的短期盈利或亏损都受到放大镜式的关注。在这种氛围中,投资决策很难不受影响。”一位投资界人士认为,也应为中投确立准确的目标,按照这一目标去考评、决策,增资的模式应在这一准确目标之下长期化、制度化。
另据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中投内部刚刚调整了投资部门的架构。中投原来按公开市场和私募市场来划分投资部门,比如在公开市场下分委托和自营两个部门,目前则调整为股票和固定收益两大部门,分别由郑孔栋、何林波领衔;私募市场则按行业重新划分,石油、资源和基建等行业被归为专项投资部,由樊功生负责;原PE投资部门由胡冰负责。资产配置和战略研究仍由周元负责。
“这样的架构等于又回到了中投公司一开始的状态,还是比较合理的。”一位投资界人士透露。
目前这些部门都直接向中投公司的总经理高西庆负责,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则分管私募部分的投资。亦有未经中投证实的消息称,楼继伟希望将首席执行官一职交由高西庆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