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食品局上周宣布,澳最大两家零售连锁集团沃尔沃斯(Woolworths)和科尔斯(Coles)存在商品标签造假问题,并据此给予相关门店以罚款,此事曝光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据新南威尔士州初级产业部长卡特里娜·霍奇金森透露,沃尔沃斯一家分店把美国产的柠檬标注为澳大利亚产,有欺骗消费者之嫌,因此被罚1540澳元(1澳元约合1.08美元);科尔斯一家分店在展销产自以色列的西柚时未标明产地,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被罚880澳元。霍奇金森称,鉴于是初犯,罚单数额不大,但若再犯,相关门店可能面临高达27.5万澳元的罚单。
故事并未就此终结。按惯例,食品局把两家超市涉及的问题及罚单张贴在官方网站的“耻辱榜”上,连日来受到主流媒体关注。多家媒体以“沃尔沃斯和科尔斯身陷标签门”“含混标签让人倒胃口”等为题,进行密集报道。一时间,占据澳大利亚零售市场半壁江山的两大超市展开危机公关,超市相关部门忙不迭辩称是疏忽所致,除向公众表达歉意外,还保证不敢再造次,以尽快息事宁人。
上述小标签捅出大娄子的案例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首先,澳大利亚市场监管者和媒体连错贴标签这样的小事都要给予无情惩戒,对于涉及原料造假以及篡改生产日期一类案件的打击力度可想而知;其次,相关各方对此事如此举轻若重,说明这种事情不常发生,可见澳大利亚市场监控何其严格,市场流通领域何其清白。
提到澳大利亚的商业监管体系,不能不说澳大利亚各州的食品局。作为食品卫生和交易的监管机构,食品局对于保障公众食品安全和维护市场公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项工作制度,食品局的官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会经常在超市中开展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常情况下,食品局官员都会现场做出处罚决定,并将商家违规和处罚情况通过食品局网站和新闻媒体广泛发布,以儆效尤。
除了执法结合社区外,食品局还设有举报电话和邮箱地址,鼓励消费者举报欺诈行为,并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作出回应。当然,食品局不是所有业务都处理,澳大利亚零售环节的监管分工明确,保证把各个领域的监管权责细分到具体部门,确保“术业有专攻”,最大限度杜绝扯皮、推诿的情况。
此外,澳大利亚监管当局对零售环节缺斤少两等问题设置了严刑峻法。为减少顾客因此问题向监管部门举报,沃尔沃斯等零售商甚至规定,一旦证实商品分量不足,顾客凭收据不仅可要求全额退款,还可以无偿占有所购商品。在服务出现小瑕疵时,企业倾向于与消费者私了,不只是因为惧怕高额罚单,也还因为害怕招来媒体曝光和监管部门的格外“关照”。
笔者的一个朋友去超市时就常常自带简易秤,他说自己因发现缺斤少两问题而多次收获商家白送的商品。
可以说,“联系群众,细分严控,企业自律”是澳大利亚市场监管者治理流通环节的三道防线。正是这三道防线,创造了严刑峻法条件下的市场有序局面。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上述贴错标签事件中,商家有意无意地把进口水果混同为澳大利亚本土水果出售。监管者表示,此举可能有“以次充好”之嫌。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说明,澳大利亚政府和民众对本国产品的认可程度要高于进口货。正如澳大利亚全国农场主联盟经济和贸易部门主管查尔斯·麦克尔霍恩日前告诉笔者的那样:“我们对澳大利亚自己生产的产品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有一套高标准的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