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越来越多的经济指标显示,年内中国经济出现增长速度放缓趋势。而与此同时,物价水平可能持续高企。
经济学家们建议,对这一问题,应同时运用财政与货币手段加以应对。年内货币政策应保持紧缩力度。
低走 经济放缓迹象增多
当前无论是从宏观经济指标、金融指标、行业产销指标还是先行预测指标来看,经济都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迹象。
从宏观指标看,最明显的是4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3月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尤其是轻工业连续两个月减速,增速创14个月内新低。
“实体经济增长无疑有所走软,但程度尚不确定。”高盛亚洲宏观经济学家乔虹据此评价说。
更重要的是工业增加值的未来走势也不乐观。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给出三点判断理由:
首先,受成本价高且资源紧张影响,尚未到用电、用油高峰,资源供需矛盾已经持续紧张,这将制约生产扩张。
其次,2011年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其中,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任务较2010年大幅提高,而这些行业是目前增长依然较快的行业,所以淘汰落后产能可能使工业生产减速。
再次,日本地震对4月汽车生产的影响比上月更明显。而且此次地震不仅对日系车企有影响,对全球的零部件生产供应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大需求的情况同样不好。比如消费,4月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幅已经从3月份的17.4%降至17.1%。
投资数据虽然较为强劲,但是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经济学家乔永远称,投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地方项目投资加速。在制造业投资端,4月份投资增速则普遍出现了一定回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展望称,4月投资的增长主要来自铁路和保障房建设。铁路方面的突发事件会使后半年铁路建设的增速放缓;同时,随着保障房的全面开建,后面三个季度住房投资增速也可能有所放缓。
至于4月份出现的114.3亿美元贸易顺差,于泽表示,由于今年的政策取向是扩大进口,所以预计全年顺差不会有特别大的增长。
金融指标也显示了同样的趋势。中央财经大学培训学院副院长蔡如海对《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很紧张,同业拆借利率很高。虽然这一状况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会存在时滞,但是它预示着未来经济增长率下行的可能。
再看其它指标。长江证券表示,行业数据层面,4月重型货车的销量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拐头迹象,同比出现-8%的增长;从先行指标来看,不仅仅是4月的PMI整体数据逆季节性下行,而且可以看到企业出现了主动去库存的迹象。
高企 减速或与物价高企并行
说起来经济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不一定是坏事,它有助于对物价上涨的治理,也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但需要避免的是经济减速的同时物价依旧高企。
“从当前工业增加值和三大需求运行的情况来看,今年二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速环比可能有所回落。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是:一方面经济增速有下行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胀水平依然比较高。”谈到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他表示,当前我国的物价上涨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治理通胀过程中不仅要收紧货币,同时还要扩大和改善供给。针对成本推动的通胀,需要在改善供给、优化环境、提高效率等方面下大功夫。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应同向变动。那如何解释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减速伴随物价高企呢?国信证券提出了总供给相对减少的假说。
该券商报告表示,需求的相对不足将导致经济出现产出增速下滑、物价下跌的情况。但是当前物价指数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可见需求放缓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反过来,若经济不是需求相对不足,而是供给相对不足,即总供给增速不能满足总需求的增速时,虽然将同样导致产出增速的下滑,但不同的是,随之产生的是物价上涨而非下跌。
国信证券认为,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3月份以来,浙江、湖南、江西、重庆、贵州等地均不同程度的呈现用电紧张态势,各地相继采取限电和让电措施。春季发生如此严重的大范围“电荒”在过去是相当罕见的。所以增长数据的下降可能是供给缺口扩大所致。
来自长城证券的数据部分上印证了这一观点。报告称:“(4月工业)上游和中游企业的产量数据反映出两点:一是上游原材料类的产量增速回落,反映出供给回落。二是中游制造业产量仍在平稳回升,反映出需求并未过快萎缩。”
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甚至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预测了这样一种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可能面临的经济形势:
一方面,由于中央下决心要调整楼市,房地产行业可能出现拐点。由于中国的楼市加上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概拉动当年GDP四成以上的增长,如果楼市投资增长率大幅下滑,那么经济增长可能掉到8%以下。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货币发行过多;同时环境成本、土地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再加上由于近年改革推进停滞,国进民退现象抬头,制度性成本大幅度上升,物价涨幅可能持续超过5%。
石小敏表示,一旦中国步入这一境地,被经济快速增长所掩盖的矛盾有可能出现,已经出现的矛盾可能放大。
对策 年内货币政策应保持紧缩力度
如何看待未来可能的经济放缓同时物价高企?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认为,至少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符合国家调控预期,当前宏观政策调整的重点依然是控制物价。至于从中长期来看,由于虽然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速不会遇到大问题,但是未来面临压力。
于泽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节奏开始有意识放缓,在这个过程中总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一季度出现的贸易逆差,这背后就反映了我国扩大进口的策略调整。而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加主要起因于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大,反映了中央对于民生问题重点关注的态度。“总的来看,我国当前的需求结构进一步转向民生,包括扩大进口,增加保障房建设,提高消费。”
基于上述观点,蔡志洲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建议:年内重要的还是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定,使得货币发行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至于中长期,则应以改善民生为主线,对财政政策进行改革和创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同样强调年内货币政策不能放松。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不能因为经济可能减速就放松货币政策方面的调控。货币紧缩政策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的时滞不同,它对通胀发挥作用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快。
不过在未来的货币政策方面应该有所侧重,尤其是是否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谨慎。
周景彤表示,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非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尽管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看,由于前几年货币信贷高增长、外汇占款投放、热钱流入等因素,使得市场流动性依然是过剩的;但从银行体系来看,流动性并不显得十分过剩。银行信贷紧缩,结果是不但许多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就连一些传统上“不差钱”的大企业也感受到资金压力。货币政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同时,能保证市场对信贷资金正常需求得到满足,即实现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前我国国内贷款资金增长缓慢,前4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到位资金增长了20.6%,而国内贷款只增长了10.9%。同时企业在社会上融资增长迅速,自筹资金增长了27%。也就是说,一味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话,它的负面作用会越发显现。
另外人民币升值步伐也不宜过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孙咏梅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当前由于美国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美元下跌,石油、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尽管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额,但同时也为美国输出通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其结果将会吞食掉我国为抑制物价上涨而做出的努力,加剧输入型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