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调查称每年全国公路罚款高达4000亿元
2011-05-12   作者:  来源:央视
 
【字号

    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我们继续聚焦物流顽症。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宏观经济运行数据,4月CPI同比增长5.3%,我们面临的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昨天我们报道了一些货运司机面对高额的过路过桥费叫苦不迭,事实上,物流中的这些费用都在一点点推高物价。其实除了过路过桥费,上路行驶的司机们还要经常承受另外一笔巨额的费用。

  公路罚款 每辆车一年罚三万

  作为河南省运输重镇,西峡县拥有将近5000辆大货车,那些大货车每天会把大量的煤炭从内蒙、陕西运到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在西峡县,记者遇到了几位刚刚被罚款的货车司机。一位司机们向记者展示了五大堆交通罚款单据,他说这是他六个月被罚款的单据,据司机们说,他们一天最少得被罚100元,多的时候两三百元,一个月下来罚款最少的是三五千,多的甚至达到七八千。
  记者了解到,公路罚款中最多的是超载,但货车选择超载也是无奈,以从内蒙鄂尔多斯运煤到河南西峡县为例,每吨煤的运费是345元,如果按照规定装载30吨,跑一趟可得运费10350元,如果刨去1600元的过路费,5000元的油费,两名司机900元的工资,3天450元的饭费,200元的装卸费,还能剩下2200元,但是,汽车的折旧费、保养费、车险、轮胎消耗费加在一起不仅这2200剩不下,每年还要赔出不少,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在她的议案中提到:山西大同市的交管部门已经做过一次实验,用红岩牌16吨的载重汽车按照规定装载,从大同运往天津,一路上那辆车没有任何违规行为,但到达天津后,那辆车还是亏损了3200多元,因此,在权衡利弊之后,几乎所有的大货车都选择超载。今年四月,新疆展开了大规模的车辆超限、超载专项治理,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路政海事局的执法结果表明,90%的大货车都存在超载、超限现象,运输水泥、工业盐、矿石、煤的大货车都存在100%超载。
  而合超载相伴相生的就是罚款。河南西峡司机告诉记者,大货车每天24小时能跑1000公里,一般会跨越两个省,五个县市,要被沿途的站卡罚款600元左右,以每车40吨计算,相当于每吨煤的运费提高了15元。
  为了弄清西峡5000辆大货车每年究竟被罚多少钱,西峡县专门替大货车司机维权的王金伍曾经走访了2000辆大货车主。据他了解的,一天最少被罚100元钱,1年就是按10个月,一个车就是被罚3万元。
  这个数字让王金伍很吃惊。他更想弄明白的是,西峡的大货车每辆每年被罚3万元,这是一个特殊情况还是在全国具有普遍性,记者也对不同地区的物流公司负责人进行了采访。中国市场学会理事肖忠礼介绍,这个数字应该说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他接触的这方面驾驶员还是比较多。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这个数字,他认为还是有可信度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连续8次违规执法   交警一见到记者就跑

  为了向记者证明公路罚款之乱,4月21日,河南省西峡县大货车罚款维权人士王金伍带记者在312国道河南南阳市镇平县路段,找到一个常年隐蔽测速拍照的警车。记者看到,这辆警车在后窗的太阳膜上开了一个长方形的小口子,不断对过往车辆进行偷拍。
  王金伍上前,询问车内唯一的一位执法交警:“看看你的证?”没想到这位交警居然说没带。王金伍又问:“没带证能执法吗?让我们看看证,执法接受社会监督嘛。按规定不允许一个人执法。”记者看到,对于王金伍的这一连问题,这位交警不作任何回答。
  根据2008年河南省交警总队出台的六条规定,移动隐蔽测速是典型的公路三乱行为。王金伍告诉记者,镇平县交警部门违规罚款,已经被他抓到6次,但对方始终不改。那么这是第七次抓到了,而且是和记者一起抓住的,镇平县交警部门违规罚款的行为会收敛吗?
  10天后,记者和王金伍再次回访,发现这辆警车转移到十几公里外的公路上,还在违规隐蔽测速拍照,记者和王金伍随即朝警车跑去。
  没想到,警车里的执法交警看到记者和王金伍,竟一溜烟的跑了,由于跑的太慌张,甚至连右边的车门都没有来得及关。
  王金伍说,今年从1月30日到现在(4月30日),4个月的时间他发现该警车 8次在路上一个人拍照,8次反映都不改,只是不断地换地方。

  运管站站长曝内幕:罚款和财政分成,请领导喝酒按摩

  那些罚款会被交警和路政如何使用呢?王金伍去年11月在黑龙江省林甸县认识了一位运管站站长,酒酣耳热之后,那位站长掏了心窝子。
  他说:“咱们唠的事私磕啊,从我自身的角度,罚款额度不高的很少,但是法律规定,是规定的范围,为什么罚款都很高呢?就是林甸特困难。”这位站长声称,他和当地的县人讨论过罚款的事情,他说:“我这40多人吧,有19个是省运管局的编制,是省运管给钱,工资福利的啥都有,但剩下的人,就只能靠罚款了。”
  在这位站长看来,一个运管站有一多半的人都没有正式编制,只能靠罚款来解决工资福利问题。那么罚来钱,他们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变成自己的收入呢?这位站长详细介绍了当地罚款的收支两条线是如何运转的,以及这笔罚款是如何分配的。
  他说:“当然你不是拿回来直接坐支,如果直接花了,那就完蛋了。你得走渠道,交财政,财政再给你拨回来,这样罚款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这位站长还抱怨,所有的罚款当地财政要扣40%,留给站里的只有60%,所以站里也很难。他介绍说,上一任站长在的时候还能收点费,现在可收不着了,所以只能靠罚。他说:“我接他(上任站长)的时候,他上一年罚了167万,所以司机骂应该骂我,人家得骂我,你这么狠,自你来以后,只要法律有规定,那就整呗,你看去年罚了294万,(比前一年)多了120万,去年的日子相对好过了。”
  乱罚款虽然来钱快,但也有风险。既然不少司机都有意见,那么这位站长怕不怕被举报呢?没想到,这位站长不仅罚款有办法,而且和上级拉关系更有一套。
  他说:“领导来我就说,你们过来,我就请你们吃,你们是好朋友够哥们,你们来是不是吃,吃完了抹嘴走,你得变相报啊,你不能说我当站长我去掏,今天我招待,我自己掏几百元吃了,报啊,那能吗,那你肯定得报啊,报就变相啊,变相违不违法?应该违法,但没招,谁都知道违法,谁都没招,领导也要吃,谁不吃啊?你包括林甸有温泉,洗个澡,按按摩的,你说这点事,你也得支吧,夏季有水上乐园,你去玩玩,划个船游个泳,吃点小煎鱼啊,但你这招待吃完了也不能一抹嘴就走,我说这些费用你不得有吗,一年能少了吗,在一个你过年过节的,还不得送点礼啊,你部门活不下去。
  1996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三条明文规定: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罚款和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返还没收非法财物的拍卖款项。但林甸县的这位运管站站长却透露,他们站的罚款40%进了地方财政,60%由财政返还给了站里。这种情况持续了多长时间?违法返还的罚款总额究竟有多少?我们栏目将继续予以关注。

  亲历乱罚款  只罚款不开票 600罚款进路政个人口袋

  为了感受路上的罚款乱象,4月22日,记者在鄂尔多斯坐上一辆开往河南西峡的大货车。中午12点多钟,大货车刚通过内蒙陕西交界的高速公路收费口就出了故障,停在紧靠收费口附近的休息区。下午1点左右,路政人员赶到,违规扣下了只有交警才有权力扣留的行驶证,然后开始计时罚款。
  一位路政执法人员说,一个小时要罚300元。司机问,如果车要是修好几个小时的话,罚款岂不是要1000多元了?路政人员肯定地说:“那我管不着 就是这么个意思。”司机问:“那你这本来就是设立的停车带,为什么还要罚?”路政说:“那我不管,这是我们公路公司的规定。”
  司机怎么也搞不明白停在正常的休息地带为什么被罚款,他向相关部门电话咨询,没想到这些部门的答复是,这家公路公司刚成立,许多规章制度还不明确。这就更让人搞不明白了,既然规章制度不明确,那么罚款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但还没等司机想明白,下午4点半,大货车还没有修好,路政人员再次赶来,要求罚款900元。司机哀求了半天,最后和一位路政执法人员达成协议,只交600,但条件是不开票。让记者惊讶的是,罚款不开票,这是严重的违法声违规违纪行为,但这位路政人员居然当差着其他路政人员的面,当前众多司机的面公然违法违规违纪。但记者看到,这位执法人员在拿到司机给的600元后,他没有开出任何票据,只是把驾驶证还给了司机,然后和另一位执法人员驾车离去。

  经济半小时观察:杜绝公路乱罚款  关键是公开透明地方财政

  历时十七年的治理,公路乱罚款的现象始终不能得到有效遏止,根源何在呢?最主要的难点是我们至今没有彻底切断地方财政和基层执法部门与罚款之间的利益纽带。尽管《行政处罚法》要求地方财政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执法部门返还罚款,但在私利面前,一些像黑龙江林甸县这样的地方依然置国法于不顾,地方财政和执法部门合伙分发罚款,你好我好大家好,公路乱罚款又如何禁绝得了?
  以林甸为例,要管住乱罚款,关键是管住地方财政的乱作为。这个县每年有多少罚没款进入财政,这些钱的用途是什么,流向如何?如果清楚明白地对外公开,地方财政还敢再返还罚款给运管站吗?如果没有利益驱动,运管站还有积极性肆意上路乱罚款吗?
  管住地方财政,首先要公开透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财政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大力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的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共产党人应有的执政观。但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执法部门却借助财政暗箱,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而真正治理这一现象,重要的是公开地方财政,让人民监督,看看权力所谋取的利益究竟给了谁?而只有这样,也才能有效帮助这些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树立正确的执政观和执法观。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央视:采煤权采气权分离致山西煤层气大量浪费 2011-05-08
· 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淘宝网纵容售假 2011-04-24
· 锦湖轮胎原料掺假遭央视曝光 2011-03-18
· 央视"3•15"晚会:锦湖轮胎和网秦被点名 2011-03-16
· 抗通胀题材狂舞央视广告招标 2010-11-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