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住建部公布的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所需的1.3万亿元资金中,约有8000亿元将通过社会机构和保障对象及其所在企业筹建。目前年度计划将半,社会资金筹措难的“困境”仍较普遍。 一些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也都对涉足保障房建设融资表示出“兴趣”,但大多处于探索和观望阶段。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保障房利润较低、盈利模式尚不明确、银行贷款困难。 政府官员坦言,经适房和两限房虽能一次收回成本,但企业和金融机构往往“嫌弃”其利润低;公租房和廉租房等资金沉淀量大,回笼较慢,社会资金“顾虑”更多。 政策预期不明朗同时增加了房企参建保障房的顾虑。房企行业人士称,眼下公租房的优惠政策、土地出让条款等都还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加上保障房项目退出机制还不完善,这使收益率有很大不确定性。 在金融机构操作层面,一家地方商业银行行长表示:保障房建设耗资大、周期长、贷款回收不确定性较大。 专家认为,要“撬动”社会资金,突破现有的制度瓶颈势在必行。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陈杰表示,应给予保障房参建企业税收优惠或减免;给予企业政策性长期贷款和一定的财政贴息;政府可给予参建保障房的企业一定幅度的土地出让价格优惠,允许适当提高容积率等。同时,建立刚性的考评约束制度确保央企、国企履行保障房建设的主导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