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非遗”走出深闺。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基于“非遗”特色发展起来的“专、精、特”的中小文化企业3000多家。在和当代市场接轨方面,安徽“非遗”门类的产业化进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开始呈现“传承能力增强、项目业态扩展、品牌影响提高、资源利用延伸”的态势。
安徽襟江带淮,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全省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达6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73项。宣纸、徽州木构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项目涉及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多个领域,至今仍有许多项目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
生产性保护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业态不断扩展。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等文房四宝,是安徽的“非遗”精品。近年来,安徽依托宣纸、徽墨、歙砚、宣笔的传统制作工艺,开发了一大批制作水平精和文化品位高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已基本形成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销售网络化、企业集团化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目前,宣纸、宣笔、徽墨、歙砚生产经营企业超过1000家,每年产值超10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市,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国。
和宣纸产业一样,安徽的“徽州四雕”、万安罗盘、徽州漆器、黄岗柳编、阜阳剪纸、界首彩陶、太和书画、临泉杂技等特色文化产业已分别成为所在区域的文化产业“主角”;屯溪老街、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宣纸文化产业园、徽州古城等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生产性保护还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不断增强。徽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和安徽的歙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培养徽雕人才,传承徽派文化,2007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安徽省行知中学成立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开设徽雕专业,两年后该校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非遗”传习基地。
目前,安徽已有数家职业学校开设了与“非遗”相关的专业,并被评为“非遗”传习基地。其中,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创办了全国首家“木工学校”,传授制作八仙桌、太师椅等徽派木工技艺,并为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泾县职高开设“宣纸工艺”专业班,定期招生,定向培训,为中国宣纸集团输入大批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