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体育馆。 |
在援建过程中,广州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锋作用,通过“科学援建、民生援建、和谐援建、长效援建”,不仅帮助汶川县城“旧貌换新颜”,为它奠定了长远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我国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支援西部建设提供了借鉴。
科学规划、科学重建,是广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城灾后重建又好又快推进的根本保证
地处高山峡谷之中的汶川县城,在地震中经济损失高达160多亿元,成了一座站立的“废墟”。如何在这样一座“废墟”上开展灾后重建,考验着从东部沿海地区来的广州援建干部。
“用广州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方。”广州市援建工作组组长李俊夫介绍说,尽管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但我们没有盲目地“房倒建房、路坏修路”,而是在全国邀请专家团队,对汶川县城灾后重建和未来发展编制长远规划。
李俊夫介绍说,广州市援建工作组聘请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为县城规划设计总顾问,坚持战略规划先行,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三位一体,确保科学启动援建项目建设。
为了有力有序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广州市还制定了一整套系统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据介绍,广州市援建工作组根据有关法规,大胆创新,制订了包括援建工作方案、工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维修加固政策、征地拆迁政策、内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共6大类、46项管理制度,并专门集结成一本书,为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夯实了制度基础。
广州市援建工作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民生项目”作为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
为确保“人人享有住房”,广州援建工作组在灾后重建的初期阶段,全力以赴投入到安置房建设中:一方面,广州市先后投入近亿元作为补贴资金,采取交支票的方式,协助当地完成60多万平方米县城城镇居民住房的修复加固和拆除工作;另一方面,全力以赴投入居民安置房建设,通过新建和改建两种方式新增安置房3000多套,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此外,凡有教育、医疗、饮水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也都是最早开工、最快完工的。
2009年3月,广州市援建汶川工作组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他们邀请世界著名专家设计的11套汶川体育馆建筑方案,竟然没有一个能让当地群众满意的。
疑惑之下,援建组没有贸然开工建设,而是专门成立了民意调查小分队,挨家挨户地走访、征询意见。原来,汶川县是一个藏族和羌族群众的聚居区,人们对藏羌民族特色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专家设计的方案好是好,却少了点“民族味儿”。
援建组恍然大悟,立刻请来民族建筑设计专家帮助修改方案。当第12套既时尚现代又独具民族特色的方案公示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片赞扬。
在对口支援的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无谓的消耗,广州市援建工作组还与当地党委政府,一起摸索和实践“不推不揽,不怨不怠,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援建工作方针,特别是遇到困难和矛盾,大家一起克服,边干边调整,在实践中去验证。
广州市积极发挥改革先锋作用,创新思路方法,努力为汶川县这个落后山区带来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转变
援建之初,由于汶川县对外联系重要通道都汶公路损毁严重,建材运输成本急剧增高,导致汶川境内建材价格较高。广州市没有依赖于以行政指令为保证的建材特供机制,而是在汶川县城修建了一个大型建材市场,然后在全国招揽建材商进驻这个市场,让他们在这里做生意,向汶川县灾后重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建筑原料。
为了提升汶川县城乡发展实力,广州市还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将广州的人才、技术、信息、市场优势与威州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机结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扶持和推动威州镇产业发展。
“广州援建不仅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也给我们带了很多新的观念,为我们未来发展奠定了坚持的基础。”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对记者说,“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广州援建工作组践行,光靠我们自己,汶川灾后重建不可能进行得这么好、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