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映秀到三江,从鱼子溪到东河口,一幢幢新住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新道路蜿蜒绵长、一所所新学校岿然屹立、一个个新城镇焕发生机……昔日山河破碎的震中地震灾区,如今都已涅槃重生,创造了人类战胜特大自然灾害、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奇迹。 记者:作为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理县、茂县等阿坝州的经济重镇受到严重打击,对于阿坝州来说,三年的特大地震可以说是“伤筋动骨”。请问阿坝州是如何启动艰巨的灾后重建工作的? 侍俊: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战线长,只有在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快捷反应,果断决策,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战机、赢得民心。对此,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迅即安排布置全州灾后重建的重大工作,努力实现政策性、现实性和操作性的有机统一,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按照“遵循规划、科学设防、完善功能、体现特色”原则,切实加快城乡住房重建步伐,尤其注重把原居住分散的群众搬迁至乡镇、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进行集中安置,保障了居住安全,提高了生活质量。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大手笔调整城镇布局和功能,腾出州内最安全、交通便捷的土地新建学校、医院和住房,让灾区群众过上了安心安定的生活。 灾后重建是整体性、全方位的,必须统筹兼顾、重点突破、联动推进。在如今的阿坝大地,按照组团式和生态文化城市理念建设的以映秀镇、水磨镇、川主寺镇以及茂县羌城为代表的一座座特色鲜明、魅力四射的城镇、村庄如山花般点缀在秀美的青山绿水间,成为一道道赏心悦目的靓丽风景。 记者:面对受灾群众千差万别的利益诉求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阿坝州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 侍俊:加快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灾区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组合式”地适时出台安民、惠民、富民等政策措施,充分依靠和引导灾区人民群策群力,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踊跃投身灾后重建的各个领域,汇聚起了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澎湃动力。 在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城乡住房重建政策的同时,出台支持帮助政策,采取多种保障措施,确保每户受灾群众都能建得起房、住得上房。如建立起农民建房贷款基金,委托金融机构向每户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组织抢运和储备农房建设所需的建材,避开了农房重建建材价格高峰;对大宗建材运输采取补贴运费等方式,降低了农民建房成本;采取政府行政手段和资源配置调控手段,严格控制州内生产建材的价格和供给;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抽派干部驻村帮助,切实抓好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建材保障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等。 在城镇住房重建方面,制定税费减免、信贷扶持、土地划拨等政策,加快建设安居住房、廉租住房、原址重建住房和乡镇居民自建住房等。目前,全州灾区14万户、50多万群众全部喜迁新居,过上了崭新的生活。 记者:三年重建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您觉得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挑战? 侍俊:在奋力夺取灾后重建决定性胜利的时候,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了重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特色产业发展任重道远。新型工业、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现代服务业领域只有旅游业单兵突击,文化产业偏小偏弱,在三次产业中还没有大公司、大企业作为“领航旗舰”,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州最大的问题。二是软实力亟待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急需加强,教师、医生等各类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劳动者素质普遍还不高。三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各地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尤其是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四是群众增收和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群众财富积累慢,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地震造成贫困人口增加、贫困程度加深,部分低收入和因灾致贫返贫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