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东南部,是领略九寨、黄龙、四姑娘山、大草原风光的快速通道。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全县幅员4084平方公里,距成都146公里,辖6镇7乡、118个行政村,震前全县总人口105436人(其中,农业人口67438人,羌族人口36705人)。汶川县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是阿坝州的工业基地,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美誉。
■大禹故乡“三过汶川而不入”
大禹,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朝代---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且闻名中外。史载大禹的故乡,就在汶川刳儿坪。如今在汶川依旧流传着许多与大禹有关的传说并留有遗迹。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研究大禹多年,他表示,古书记载大禹的出生地很模糊。《史记?六国年表》记载说“禹兴于西羌”,而现在的汶川无疑处于其中,而近邻的城市北川、都江堰和什邡同样宣称是大禹的故乡。“这并不矛盾,历史上的西羌是个大范围,四地都有涉及。”谢元鲁表示。
那么,大禹的具体出生地到底在西羌什么方位呢?谢元鲁查阅了众多史料,《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说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艺文类聚》卷11与《太平御览》卷82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水经注》说:“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这么说来,石纽无疑是大禹的故乡,那么,昔日的石纽今日又在何方呢?
历史上的汶山石纽究竟在何处,今学术界尚有分歧。谢元鲁表示,众多文献记载都说大禹出生于石纽刳儿坪。绵池镇自汉至清都是古汶川县城之旧址,今镇南5公里处高店村新店组与羊店村相交的高山,就是石纽山。山岸壁立,镌刻之“石纽山”三个大字至今犹存。
作为大禹故里,刳儿坪曾建有供人凭吊的禹庙、洗儿池、禹穴、圣母祠、圣母塔、禹迹石纹等以及许多石刻。至今虽庙宇已无存,但经风雨剥蚀而存的石刻仍可说明当年的辉煌。
■姜维城:蜀国大将在此练武
在今日汶川,除了治水的大禹外,另外一个历史名人的姓名也被广为传播,那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汶川是其习兵练武所在地,至今还能看到古城墙如长龙盘旋而卧,人称姜维城。据《元和志》载:“蜀将姜维、马忠等征伐汶山羌夷,此其地也”。姜维征西,至汶川、理县一带,修城筑垒,习兵练武。
姜维城遗址是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的今汶川中学后山上。姜维城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
古城墙全用泥土夯筑,尽管经过2000多年,垛口却依然清晰。如今古城垣外还能见到古城坪上的点将台,高约7米、宽约4米,黄泥筑成。登上点将台,置身茫茫天地间,顿感人之渺小。姜维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深度和厚度,让人痴迷,让人敬畏。
■汶川羌人:中华远古历史部落
羌族自称“尔玛”或“日玛”,今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州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甘孜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地区,人口十余万。
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区,羌锋村属于南部方言区。历史传说中,羌人中的姜姓部落是古代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部落之一,我国农业的始祖就是姜姓神农氏“炎帝”。古代文献对此有大量的记载,如《易系辞下》云:炎帝“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太平御览》引《周书》佚文说“神农耕而作陶”,《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风俗通》说“神农作琴”,《商君书》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等。
这一切都表明,羌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对我国历史文明的创造有过辉宏的功绩。
■卧龙保护区:大熊猫的故乡
三江生态风景区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南部、都江堰北部。景区面积188平方公里,由西河风景区、中河风景区及盘龙山风景区三部分组成。
这里生长着世界最大的珙桐群落,它为中国特有,整个花型如白鸽展翅,被世界誉为“中国鸽子花”,又因为白鸽公主和珙桐猎人的忠贞传说而被当地人称为“爱情树”。这里还生长桫椤、龙血树、楠木、红豆杉、连香树、人参、野核桃、紫荆、银杉树等2000多种珍稀植物。
而其中的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集中分布地。在景区的西部毗邻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高山上,活跃着近百只野生大熊猫,其数量占整个保护区的60%以上。金丝猴、云豹、野牛、黑叶猴、岩驴、梅花鹿、角雉、锦鸡、天鹅、雪鸡等400多种珍稀动物以及3000多种昆虫和大熊猫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生物种群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