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两个月,PMI再度回落。
“4月份PMI的微降并不意味着当前通胀压力已有所减缓,或暗示未来经济增速与通胀压力有可能呈同步趋缓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说。
数据显示,4月PMI为52.9,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此次的反季节下降表明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政策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高通胀背景下,又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两难不可避免。
“经济形势极其复杂”是受访专家对今年形势的一致判断,也是中央对今年经济形势的担忧。自2010年初,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央已先后四次上调基准利率、十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然而最新数据表明,3月份CPI升幅依然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金公司预测,生产环节导致的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构成的压力将继续存在,二季度的经济政策仍将以管理通胀为主,不排除二季度加息的可能。
需求不振导致
4月PMI反常回调,表明了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而从其分项指数来看,需求不振仍是主因。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4月PMI为52.9。之所以称4月份数据为反常回调,是因为除了2005年外,其余年份的4月份PMI指数均呈现回升态势,平均值高达57,这也就表明4月份为制造业景气程度较高的月份,而今年4月份PMI却呈现回落的态势,足以表明制造业整体景气程度下降。
从分项数据看,4月份的新订单指数、工业生产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和进口指数全部转为下降。特别是从需求的先行指标看,反映内需的新订单指数明显回落1.4个百分点至53.8%,反映外需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回落1.2个百分点至5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份PMI指数回落,与需求变化趋势相同,一季度消费、出口增幅均出现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可能预示出口增速继续降低。
“总体来看,PMI指数反映中国经济增速仍有下降的可能性,特别是需求增长减慢导致库存调整,并引起经济增速下降的可能性增加了。”张立群称。
宏调又见两难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工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越来越难获得贷款,近来不少中小企业发现,他们正在经历4年前似曾相识的困境。4月份的PMI数据恰好反映了企业担忧旨在治理通胀的紧缩政策还将延续。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则敏感地向记者提出了判断,现在企业的处境有点类似于2007年的情况,同样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增加,从紧政策下企业很难获得贷款。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也有同样的感受。但在他看来宏观形势比2007年更加复杂,起码2007年可以判定经济过热,但是现在是热中带冷,冷中有热,就像2003年,经济刚刚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很难判断经济是否过热。
在此环境下,市场的心态无疑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既担忧当前通胀压力的持续上升,又担心应对通胀的紧缩政策会对经济增长构成不利影响;既防止经济过热,又恐一紧就冷,再次考验决策层宏观调控的艺术。
但尽管过去半年中政府持续收紧政策,官方PMI连续第26个月处于“荣枯分水岭”50的上方,这也显示出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扩张区间。
渣打最新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强劲,甚至略高于潜在增速。PMI、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衡量实际经济活动的指标显示,经济增长不过正温和减速。
“我们认为,进入二季度后由于信贷控制,经济增长将继续减速,到三季度末,经济增长将会趋稳。不过,鉴于今年初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我们将全年GDP同比增长率预测由8.5%调高到9.3%。”该报告指出。
紧缩政策持续
4月PMI回落并非今年首次,2月份PMI也曾出现小幅回落,但最终一季度通胀和增长数据双双超出预期,这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此前对紧缩政策力度过大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的担心。
但这似乎并不预示当前通胀压力已有所减缓。“对当前通胀压力已趋于缓解还心存‘幻想’,是相当危险的。”潘正彦向记者警示。
世界银行5月5日在最新的中国季度经济报告中称,中国政府现在暂停收紧政策还太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存在通胀风险。
中金公司分析报告也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二季度不会改变,二季度可能再加息。中金认为,货币从紧对总需求和通胀预期的影响已经显现,对CPI上涨率的抑制作用有望在三季度显现,通胀压力将由此逐步下降,政策紧缩的压力也将随即缓解。
另外,从全球趋势来看,主要经济体4月制造业PMI中,美国、日本基本同步回落,欧元区初值持平,日本受地震影响则连续两个月收缩。全球PMI显示各国经济增长动能放缓,因此,中国在2011年的政策仍将继续以调控物价为首要任务不变的前提下,调控力度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经济动态的新变化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