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60多年中,美元在全球范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抱怨开始增多。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美联储通常以美国的利益为准则,忽视或至少是不甚关注其他国家的福利。美国长期且巨额的贸易赤字,腐蚀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基础。同时,本轮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加深了全球对美元未来价值的担忧。逐渐地,一种共识已经在形成中: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用以修整或重建这个业已锈蚀的国际货币框架。
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已成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8年第一次二十国集团(G20)金融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四项主张之一。研究国际金融的绝大部分中国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国内金融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发展方向,也与中国参与亚洲金融合作及未来人民币或“中国元”的全球定位密切相关。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即所谓的后美元时代,不仅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已初现端倪。从2010年到2030年,人类将很有可能看到一个“三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由美元、欧元和亚元或某个亚洲经济体之货币为三大支柱构建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期待的是,一个三极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有益影响,因为这一体系将有助于减少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有助于约束关键货币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助于恢复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之间的平衡,还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跨境业务中的交易成本。
尽管美元的地位因为本次金融危机而受到损害,但在未来20年内,其国际关键货币的地位仍是难以撼动的。尽管欧元区由于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从而削弱了欧元的国际声誉,但总体看在未来20年欧元仍会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一个主要角色。因此,要想真正构建“三元”国际货币体系,关键在于亚洲国家在推出本地区关键货币问题上的表现。
目前,亚洲就国家而言是中日两强并立。在这种背景下,未来“三元”国际货币体系能否建立,从某种意义上便主要取决于中国的选择:积极促进以创建亚洲单一货币为核心的区域性金融合作,抑或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最终使之独立地作为“三元”或更多元之货币体系中的一员。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洲各国在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避免下一场亚洲金融危机,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各经济体在外部冲击之下不致遭受巨大损失,亚洲各国一直在努力以不同方式推进多方面的合作。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部分国家曾经考虑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在这次不成功的努力后,部分国家或机构参照欧洲货币单位(ECU)而创立了亚洲货币单位(ACU)。在亚洲各国及一些区外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下,亚洲债券基金(ABF)面世了。清迈倡议(CMI)的诞生,特别是它从双边扩展为多边机制下的储备库之建立,更是意义深远。2009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鸠山提出了以货币合作为基石之一的“东亚共同体”设想。早在几年前,亚洲货币合作的终极目标便已经被广泛讨论,未来亚洲单一货币的名称也已经被一些学者起好了:ASIRO。
当中国经济学家谈及亚洲货币合作议题时,主要有两派意见:
其一,淡化对待亚洲货币合作,代之以把人民币做成世界关键货币之一的目标,其相应的政策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所有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之努力均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总目标;
其二,不主张人民币国际化,至少是反对激进的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主张中国积极稳妥地参与亚洲货币合作,条件合适时不妨努力去建立亚洲统一货币,并让其与美元和欧元一起参与构建新的三元国际货币体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