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和美国相互审视的时候,它们首先发现的可能是彼此之间的“大不同”。位居太平洋两岸的中美两国,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差别之大,尽人皆知。
但是,当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5月9日和1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之时,中美两国不妨在“大不同”中找到彼此的“相同”之处,进而为中美增强互信、扩大合作带来新的视角、注入新的动力。
实际上,基于两国面临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中美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更要“相像”。
从两国面临的发展挑战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中美都面临化解国内经济难题、实现经济转型的重任。
如果说“9·11”事件说明,国际恐怖主义从国际政治领域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则说明,美国经济结构失调背景下产生的产业空洞化、虚拟经济膨胀和“双赤字”痼疾,则从国际经济领域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了重大考验。当前,美国迫切需要凝聚国内共识,增强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并加强金融监管,逐步整顿财政,实现美国经济的长治久安。
与此相对应,国际金融危机则暴露了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贸、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不高等问题。危机过后,中国正在大力推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这个角度讲,中美两国都期待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以集中精力解决国内发展问题。中国需要一个较长的战略机遇期,美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全球角度看,中美分别是世界第二大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种属性必然决定了中美在维护和改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体系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作为全球体系中的两大利益有关方,说中美“同舟”,毫不为过。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美都希望吸取危机教训,加强金融监管,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为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中美都希望维护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美都希望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下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国际合作。
既然“同舟”,就只有“共济”一条出路。
从中美两国具体的经济交往来看,合作远远超过分歧,共赢才是“王道”。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中美互为对方重要经济伙伴,合作范围涵盖了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领域。放眼望去,在“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之时,其背后的资金、技术很可能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华尔街风起云涌之际,其最新的波澜可能来自中国赴美上市的新兴互联网公司。
当中美在汇率、贸易、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分歧占据媒体头条的时候,中美经济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也正在“闷声潜行”。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比较优势各异,这就注定了双方的互补远超过竞争,双方对彼此的需要远超过种种分歧带来的嫌隙。
“君子和而不同”。用中国先贤两千多年前的这句名言形容21世纪的中美关系,同样适用。中美两国的不同,是历史中形成的,是现实中存在的。中美双方进行对话,其价值不在于中美按照各自的想象去改造对方,而在于学会理解对方的不同,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找到实现互利共赢的切实路径。这是2011年年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传达出的信息,也是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应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