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连收了5根阴线。在这轮无征兆的调整中,许多声音归罪于国际板,认为国际板的推出将导致国内市场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但在笔者看来,国际板推出的步伐应该低于市场预期。而且,在国际板推出后,国内外市场估值水平的一致,也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这主要是因为,在推出国际板以后,境内外的股票在一段时期内还是不能自由转换。如果境内外的股票不能自由转换,国内市场估值水平的整体下移自然也就不可能实现。就像国内A股的价格,与香港红筹股,与在美发行的ADR之间的估值差距长期存在一样。
境内外的股票能不能自由转换,最重要的前提在监管层对资本管制的态度,其中包括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进程,以及对居民海外投资的态度。现在看来,即便在鼓励“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海外投资仍将在监管部门有控制的前提下进行,而且鼓励的方向更多在产业领域而非金融,这一点从前期港股直通车的“夭折”以及小QDII的“难产”可以看到一些倾向。
对于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当下的政策声音应该是有利于国际板,有官员表态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可能会快于预期。毕竟,客观地来看,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减压的必要。但是,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基本原则是渐进式、可控式。这一点也可以从监管层对未来国际板发行人募集资金的管理看出,有媒体报道,这些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可以汇出境外使用,也可在境内使用,但汇出境外可能需要经过外汇管理部门批准。
但是,许多制度篱笆正在被逐渐拱开,国内投资者投资港股早已司空见惯。从这一点看,国际板建设对于规范国内资本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回避的是,国际板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比如更有效的资本流入流出管理体系,更好的外汇管理机制,以及新的国际板公司监管制度等,这些都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补充完善。由此看来,国际板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中国经济、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共同成长、逐步渐进的过程。
在渐进的推进过程之中,上市公司的选择应是第一要务。如果从便利国际板推出的角度,红筹股的回归应该是最优选择。红筹股企业以内地的子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资金用于内地市场的业务,这样就不牵涉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目前在香港主板上市的80余家香港红筹公司中,有许多主营在国内的优质公司,包括中移动、中海油、中石油和中国电信等大型央企,以及粤海投资、上实控股和北京控股等地方窗口公司。回归国内A股,其实不仅是这些公司的愿望,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他们的成长果实也是应有之义。
对于谁将是受到眷顾的外企,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还是汇丰?有媒体引用权威人士的表述,对于国际板公司业务是否需要和中国联系紧密,如果业务紧密,投资者对它比较了解,以后出现违规,也有监管抓手,但如果联系紧密,就必然和中国的本土企业构成竞争,特别是银行业,比如汇丰银行来国际板上市,对中国的其他银行将构成冲击和影响。
这就重新回到起点话题,金融市场的开放必须以我为主。只要遵照“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建设国际板不仅能够有序疏导资本流动,还能为保证金融安全增加一道“安全门”。